有一位外语老师曾这样回答过他人抛出的一个问题“科技时代,学习外语还有什么用?”:
一个年轻人(无关生理年龄)生活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居然没有常常需要用到英文,恐怕就需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活着的状态了。
如果你的工作、生活状态持续往上走,迟早有一天英语会拦在你面前。
现在的顶级科技期刊全部是英文的,我相信大多数从事高科技工作的人都有同感。
包括一手育儿信息也是,否则只能接受转来转去的中文解释。这也是为什么中文搜索出来的育儿信息很多不靠谱。
英文信息无法撒谎。在多元的信息竞争下,哪个国家什么信息报道错了立马有人纠正。中文没有这样的环境。
每种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学一门新的语言就如同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与人沟通、更有效地思考问题。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真的愿意被动地接受字幕组给你强加的翻译去看英剧美剧,却不能自己理解和感受?你真的愿意读着翻译来的诗稿,只能想像它原本的美好?
这是我见过对“现代文盲”的最全面的“暴击”。于是觉得这个老师真的很酷,更酷的是,她还要带领许多人重读一遍很多人心目中的神作《Principles》,因此果断加入。
(因简书投稿规定,如需勾搭,可私信微信号april1happiness,暗号:育儿)
今天之所以要说这件事情,其实是因为本期要复盘的内容是跟我们的孩子,甚至跟家长更为密切相关的一件事,那就是外语学习。
在我从事的行业里,有一门专为幼儿园年龄段孩子开设的课程,叫做Global Kids深受中国家长的喜爱。不需要拖家带口出国门,就能以孩子易于理解的方式深刻感受到世界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美食娱乐等世界风貌。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师回答的一样,每种语言背后都自带思维方式,都需要与人真实沟通才能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因为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信息的传递量最大。
而真正的“环球宝贝”,必然是拥有双语能力甚至多语种能力的。
很多家长其实会隐隐担心,复杂的语言环境会影响到孩子的语言习得和表达。
但叨叨魏在专栏里明确指出,在脑科学上已有证据表明,孩子从小同时学习双语的话,两种语言在他大脑里的表征区是网状交织在一起的,像马赛克一样。但假如像我们,成年后才学习第二外语的,中文和外语的表征区就是分开的,泾渭分明,是有清晰的边界的两块。
因此学习语言要趁早:
第一是越早学不同语言越不容易相互干扰;第二是越早刺激,语言的神经可塑性越强。
有的家长又会开始担心没有纯英文环境怎么办的问题,或者自己的英语能力不足的话,孩子是不是就学得不地道了?
我们知道最容易掌握的语言就是日常生活中大量重复的语言。婴幼儿最先出现的表达也都是日常生活中频繁听到的词汇。
越早让孩子暴露在双语环境里越好,这叫浸入式学习,就是让孩子泡到外语环境的坛子里,像学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吸收外语。这就比起长大以后再用背单词、记语法的方法有效得多。
玩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学习了解周围世界的最重要方式。学外语,晚一点不如早一点,背出来不如玩出来。
对孩子早期成长来说,最有意义的玩就是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在此叨叨魏推荐了三类一边玩一边自然习得语言的亲子游戏:
第一类,是做孩子的朋友,跟孩子一起听歌谣、看动画、读故事;
第二类,做孩子的老师,带孩子玩节奏感游戏;
第三类,是做孩子的学生,让孩子带着你玩英语。
比如选择动画和故事时,注重孩子日常熟悉的、获过国际奖项且播放量高的经典内容,避免单纯放动画片,重点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英语微环境,通过视听结合互动的形式。
研究表明,宝宝天生地就喜欢节奏感,跟着音调打节拍,就能够提高宝宝语言、记忆能力。
再比如跟孩子一起看完动画片后,也可以双向输出。根据剧情做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比如演英文小短剧。
孩子学外语,最重要的原则还是要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语言的习得,得靠潜移默化,要润物细无声地学,发展孩子对外语的爱好和信心。
育儿没有一劳永逸,学习是持续的终生过程,特别是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就是最好的亲子互动,对孩子来说,也是最好的英语环境。在应用中自然习得语言,这就是“浸入式学习”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