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在B站刷到了戴建业教授讲唐诗的视频,幽默风趣接地气儿的内容,一口浓厚方言味道的普通话都深深吸引了我,他讲了一个我们都会背的诗,孟浩然的《春晓》。戴教授讲到这首诗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种状态是最幸福最舒适的,不用被闹钟叫醒,自然醒来后听到的是窗外的鸟鸣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夜风雨之后诗人孟浩然最关心的不是别的而是外面被打落了多少花朵这种浪漫超脱的心态又有多少人能有?我想大部分普通人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房贷车贷,想着干不完的工作,想着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种种压力无时无刻的不再占据着普通人的脆弱神经,所以心才会那么焦虑才会那么麻木。想到这些,我竟从《春晓》中体会到了些不一样的滋味,真是羡慕又嫉妒孟浩然极致浪漫洒脱的心态,有一颗敏感浪漫的灵魂,人间也是值得的。
我想了想自己的人生,上学的时候要努力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后要找个好工作,工作以后想着成家立业,有了家庭后又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为人妻为人母。就这样按照公式般的规划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仿佛没有想过自己的内心到底最渴望的是什么?总是小心翼翼谨慎小心的活着,生怕活不出正确好看的样子,却最终活成了没有特点的样子。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的话虽然很扎心。但是我却时常有一种很顺利很幸福却总有一种感受不到幸福的挫败感,是不是因为我没有用心的对待过自己?真羡慕那些活得恣意的、坦然的,从里至外都绽放着生命的热情的人。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水木丁的《我想要不卑不亢的对抗这世界》。主要讲了荣格的《未发现的自我》的一篇同名论文的内容。作为普通的读者通过这本书能看到这篇晦涩烧脑的论文也是一种幸运吧。这本书回答了我的一直困惑的问题,“我为什么总感觉自己那么麻木呢?真心的笑不多,真心的哭也不多。控制不住的想要否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样子”。但是至于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我想我还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摸索和领悟。
A代表自我,
B代表我们的小环境比如父母亲人朋友同事这样的小环境
C代表的是大的社会环境
D是包括人类社会与地球万物世界的那个大世界
接受并面对自己是独特的,并且把BC层面的价值标准不作为绝对的参考。有意愿和能力去怀疑和挑战B和C可能出现的错误。当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仿佛自己走到了一扇新的大门,走进这个大门后将会是颠覆自己认知的世界,忐忑不安又充满好奇。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怀疑和挑战B和C与自己的A冲突的部分。
尊重理性但是要尊重人的内心感受。人的内心感受,是心灵最原始的本能。尊重它,好好用它,从中感受自己内心的力量。在遇到伤心事时可以放心的哭出来不用强忍着泪水,在遭遇恶意的时候可以勇敢的去反抗不用委屈求全。再忙也要每天给自己留出点儿时间放空大脑什么也不去想,在忙也要问问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吗?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些都是我在看这本书时对自己的要求,我要慢慢的修复自己的感受,活出自己的真实的样子,应该是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