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 2020级 周升月 QQ:2972500697
古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读书也成为古代人求取功名的唯一办法,在宋朝更有榜下捉婿的说法,而在现代,虽然充满多元化,但书籍却依旧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不断去诵读,而那些品读过的经典,也将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为灵魂释放出一片净土。
刘在《文心雕龙》曾写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像读每一本书一样,又怎能不是一次次人生的经历呢?古时的书,我犹爱《诗经》并不仅仅是它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吗?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不正是我们修正自身的警戒吗?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正是对朦胧爱情下的一种向往吗?我思古人,实获我心。风自南,以彼棘薪,是困难下的克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是道义下的维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坚守下的警告,《诗经》教我道义,给我自省于身,更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现当代书籍有着更广阔的世界,更新鲜的风景,更鲜活的灵魂,张爱玲曾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这并不仅是张爱玲对男人的喜新厌旧的揭露,对现实而言,又何尝不是对一群人一种拥有便不珍惜,而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那一种心理照应,为何不能专心对待?或许是惊艳了时光,又或许是温柔了岁月,但阳光温热,岁月静好,红玫瑰依旧是那粒朱砂痣,白玫瑰依然是那个白月光。钱钟书老先生曾在《围城》中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又何尝不对应了现实中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呢,世间存在正反两极。天下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一切事物必有因果,而那句“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不是在告诉我们要灵活变通,而不应钻牛角吗?
对于家庭而言,杨绛先生也曾在《我们仨》中诠释了一种最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每个人都有忙碌,而我们更应该学会在孤独中给自己安慰,在寂寞中给自己温暖,春华秋实,这些平凡的文字更加贴近于生活,人生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对于朋友而言,鲁迅就曾在《故乡》中对闰土的那种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下的悲哀,那句“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仿佛就是一种封建的禁锢,扼杀着思想,是使当时的人们置身于冰冷的制度之下,被死死的钉住,而这对于现实,那些曾让我们很好的朋友,再许久不联系后,再见面也会有这一种隔层面纱的感觉,并不是时间冲洗记忆,而是回忆终究变成了回忆。所以有人会说,十年之中,如果一直有联系,那么这个朋友就是你一生的挚友。对于陌生人而言,莫泊桑的《羊脂球》中,那些逼迫羊脂球的人在前一秒还可怜哀求,为集体献身,而后一秒又变了一层模样,厌恶之神表露于面,这种有利可图就是朋友,放在现代的金钱社会中,依然存在,人性的美与丑,不过就在一念之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纯真,就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提及到面对现实的压力与人生的抉择,我们应坚守对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的追求,这也是书中各有不同,但仿佛又有着相通之处。
其实每一本书籍都有它存在的不同含义,不仅仅是对于现实而言,对于我们来说像是一个朋友,一种向往的世界,一种对人生的追求。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愿你一生与书相伴,一盏明灯,见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