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开宗明义的两句话是:
1,像我这样的“寒门”对未来更为悲观;
2,这本书讲的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用最坏的方式来应对。
在整本书里,他描述了自己居住的美国白人社区从小到大的生存状况。除了经济萧条、工作稀缺、人们生活困苦又没有能力搬走等客观因素,他更多地讲述了人们心理的状态。
人们充满了对“不公”的愤怒。他们相信:成功要么靠的是运气好,比如生在富人家庭,要么只能靠天生的才能。“辛勤的努力”没有什么用处。
人们最常抨击的是:成功的人都沾了现有体制的便宜,那些勤劳的人根本得不到需要的帮助。
整个社区最大的溃败不只在于经济上,也在心理上,人们认为困境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摆脱。这种心态会互相影响。
比如,看到邻居家女儿的悲惨遭遇,他自己会问自己:“我自己的前途又将是怎样呢?”
万斯说:“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如果你认为即使你尝试了也很难取得进步,那么你会觉得干嘛还要尝试呢?”
人们不相信天道酬勤了。这是美国白人社区,以及相信“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寒门子弟们,碰到的共同问题。
万斯问了一个问题:
我们的生活,无论好坏,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环境,又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我们自己的决定?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同“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本身又成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重要原因。因为人们开始相信,奋斗没用了。
对未来的悲观会让人倾向于选择近距离可以抓住的东西,而不是谋划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用处但通向远大未来的东西。
感觉到“不公”本来就等于承认“所有事情都不是我能解决的”,会让人失去努力的意愿。
当对“环境”的抱怨变成主要心态时,这种抱怨对未来的破坏其实不小于环境本身。
“振乾同学”相信很多东西。万斯也是。虽然经历了很多挫折、沮丧,他都幸运地几次在濒临放弃努力时被拯救回来。他一直相信明天会更好。
看到很多关于“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一点是正确的:出身贫寒的人,无论如何都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实现同样的生活。
但那些真正走出寒门的人靠的是什么,是运气吗?其实不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没有被摧毁的“对奋斗的信仰”。
万斯是幸运的。他的外公和外婆虽然也经历挫折,但一直对勤奋工作有着宗教般的虔诚,相信努力工作更重要,知道“生活就是一场斗争”。这种在当地很少见的家庭教育,对抗了其他人带来的影响,拯救了他。
“虽然他们那样的人成功的概率很小,但这绝不是失败的借口。”他写道,外婆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别像那些怂包一样觉得现实对自己不利,你想做什么都能做到。”
按照定义,我自己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寒门子弟”。但为什么我不想为寒门唱悲歌?
不是“寒门”不存在,不是环境因素不在影响人。
人们在这个话题里忽视了一个同样致命的问题:对“寒门”强调的很多,但只强调“寒门”,却可能让人认为奋斗真的没有用。
奋斗当然不一定有用,但不奋斗一定是有害的。不管你是不是处在寒门,都一样。
无论是中国的“振乾同学”,还是美国的万斯,都不约而同提到一点:
并不是说我们这类人比其他人更值得同情。
每个人都需要攀爬,都需要奋斗,要防止滑落,要追求更好。
生在寒门可能是一种不幸,除此之外,在富贵家庭你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事业失败,爱情受挫……
但不妨问问自己那个万斯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生活,无论好坏,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我们自己的决定?
再问问自己的内心:
你的生活,有多大程度上归因于你自己的决定?
别再像傻逼一样,抱怨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