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如何越花越多?
什么是真正地会花钱。
说到会花钱,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要省钱,要勤俭持家。真正的会花钱不是省钱,而是把钱越花越多。
要想把钱越花越多,首先要学会区分三个钱包。
1、投机钱包,是指花钱做撞大运的事情。比如买彩票,赌博,或者买艺术品、收藏品,想着没准它日后就会升值。建议投机钱包不要用,因为投机这件事是完全没法掌控的,很可能会败光家里辛苦积累的资产。
2、投资钱包,说的是花钱买未来可能会赚到更多钱的机会。投资钱包里的钱一定要多多益善,因为钱花了之后还能赚到更多。像买理财产品、投资创业都算,给自己买培训课学习充电,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资金,都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行为,未来可能会产生巨大收益。
3、消费钱包,指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进行花钱的行为。比如买个鲜花,逛街买个衣服等。消费钱包要适度花。适度有两个小技巧。一个是要看钱花的值不值,既要看价格,还要追求消费本身带来的满足感。比如,买一件贵但有品质的衣服就比买10件便宜货更会花钱,因为前者无论是心理满足感还是实用价值都更高。另一个技巧是:尽可能用投资钱包赚来的一部分钱消费,总资产还是在增加,不会因为消费而吃老本,影响赚钱能力。
多用投资钱包,适度用消费钱包,避免用投机钱包,这就是学会花钱的基本原则。一个重要的原则,才能把钱越花越多,那就是“只买以后会更值钱的东西”。
怎么做才能确定我买的东西以后会值钱?所有的价值都可以折算成金钱来比较。
要学英语,现在有两个英语培训班。一个日常的英语培训,3万块。另一个是一对一的商务英语培训,10万块。该怎么选呢?首先,对不同的人,同一件事情或物品在未来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假如你准备进入外企,那对流利的商务英语要求很高,而且未来年收入能达到100万,毫无疑问该选择10万培训班。如果你已经是在职员工了,只是想出国玩儿,避免语言沟通障碍,这个时候你只要你计算一下,以后出国如果因为不会英语产生翻译之类的费用,超过3万元,那么你现在花这3万元,就是值得的。
其次,你还要算一下折现率。未来的钱可能没有现在的钱值钱,三年后的十万块钱可能只相当于现在的八万块钱,所以,在计算未来收益的时候,就要给未来的钱打一个折扣,这个折扣就叫折现率。假如你在4年内工作收入是固定的100万元,有两种发工资的方式:第一种是工资逐年增加,第一年10万,第二年20万,第三年30万,第四年40万;第二种工资逐年减少,第一年40万,第二年30万,第三年20万,第四年10万。很多人会愿意选择前者,也就是是工资收入不断增加。但其实,懂得折现率的概念你就知道,既然总数是一样的,越早拿到越多的钱,你的折现损失就越少。随着时间变化的不只有钱的价值,你自己的价值观,喜好,状态也都在变化,这些都是要考虑进去的因素。
富豪的共性:“不责怪别人,责备自己”
《富豪的心理》中,记录了45位超级富豪的访谈,谈到的内容包括采访对象的性格形成、创业动机、销售技巧的重要性、如何应对危机和挫折等几个方面,他想要找出人格特征与创造财富之间的关联。
1、学历和财富之间并不成正比。
富豪阶层中高学历的人,要比整个人群中的高学历者所占的比重更大,但没有迹象表明人的学历越高财富就越多
2、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都有过赚钱的经历,且非常重视销售能力。
普通学生会做按时收费的兼职赚钱,但这些富豪们在读书时做的是销售类、创业类工作,比如卖保险、卖地产等,他们也非常善于销售。这些经历对他们以后的创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会对失败负责,“不责怪别人,而是责备自己”。
45个受访者中有23人曾经是竞技运动员。这些富豪早期都参与了竞争性的运动,比如田径、体操、滑雪、游泳等。在运动中他们学会了起码两点:
1)如何应对胜负,尤其是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
2)认识到长期坚持对于成功的意义。
因为成为一个运动员起码要两到三年,甚至是五年十年的锻炼。
很多人在成功时喜欢说“是我的原因”。遇到不好的事情,就会推卸责任怪别人。在访谈中发现,富豪们会对失败负责,他们会说“因为我”,这种想法给予他们改变事情的力量。“不责怪别人,而是责备自己”这种观念是富豪们从长期参加的运动中获得的。建议创业者多做运动,这样既能调节压力和情绪,也能强大自己的内心。
如何自由地赚钱?
为什么大部分人每天忙个不停,到头来却赚不到什么钱?是个人能力不行吗?
赚不到钱不一定是能力问题,更可能是因为你没找到一套赚钱的系统。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专车司机看起来收入又高又自由吧,可吴晓波有一次打车时候问司机,你一天赚多少钱,司机给他算了笔账,最忙的是高峰期,每天也就俩小时,其他时间没多少活,平均下来每小时挣30几块钱,要想月收入过万,每天得连续开10多个小时,而且一天都不能休息。你看,和大部分人想的不一样,开专车这种拿时间换钱的活儿,太零碎了,不仅不自由,赚的也不多。
那怎么才能赚钱又自由呢?得找一套系统。比如说,有一个健身教练,利用互联网建了一套赚钱系统,怎么做的呢?他把健身课程录成视频,放在公号上,基础课程免费看,高级课程收费看,实在需要的才线下指导。有了这样一套自动运行的系统,这位教练赚了钱,还解放了自己,牛吧?
其实像用来出租的房子、有分红的股票、能赚利息的理财产品等等,都可以看成是自动赚钱的系统。
你看,想挣了钱还活得不那么累,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系统啊。
理财:节省开支的重点是减少固定支出
《90%的节约方法,都是看似划算的陷阱》
节省开支的重点其实在于两大支出︰一个是每个月必须支付固定金额的固定支出,另一个是每个月需要支付不同金额的流动支出,“很多人在固定支出上比较容易疏忽大意,但节省固定支出,其实是更有效的省钱方法。”
固定支出通常包括房租、保险费、手机话费等;餐费、水电费等,属于流动支出。
一旦固定支出的金额减少,就能有效节省开支,不过大多数人都会把节省的重点放在餐费、水电费等流动支出上。
可以看看家里是否有类似以下4方面的花费:
- 因为打折而买,却吃不完的食物和饮料;
- 很少去的健身房会费;
- 几年前设定的手机月租费;
- 平常不怎么看,却也没解约的有线电视和视频软件费用。
这些费用原本属于流动支出,大多数人却会把它们变成固定支出,定期检查这类被固定下来的流动支出,能够帮你节省一定的开支。
维持收支平衡、培养储蓄习惯的一个方式,是记录下日常的收支明细,帮你理清自己的花钱模式。
记录明细时,要从消费、浪费、投资这三个标准,区分你对钱的使用方式。消费就是购买生活必需品所花费的金钱,这部分会占到支出的绝大部分;浪费就是花在非生活必需品上的钱,比如在烟酒、游戏上的开销;投资就是对未来有帮助、有建设性的开销,比如买书、考试费用等。消费:浪费:投资=70:5:25,这个比例是最理想的,有助于培养你的储蓄习惯。
人在花钱时的9个常见思维误区
《金钱心理学:打破你对金钱的迷思学会聪明花钱》(Dollars and Sense:How We Misthink Money and How to Spend Smarter)。
丹·艾瑞里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一些人在处理金钱问题上的常见心理误区,以及应该怎么做才好。
1、忽视机会成本。
要买一台价格1000美元的音响、价格700美元的音响,还是700美元的音响外加300美元的CD套餐。结果,选择700美元音响加300美元CD套餐的人最多。因为300美元的CD看上去更具体,获得感更强。因此,虽然其实一个人可以只花700美元,然后拿着剩下的300美元去买任何东西,但大家还是选了套餐。
我们会忽视机会成本。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就忽视了用来买CD的300美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它本来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要破解这个心理误区,就要求我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思考一项消费或者交易。
同样一笔钱,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再比如,可以更进一步把钱转化为时间:这笔钱相当于多少小时的工作,或者多少个月的薪资。
2、凡事都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会把不同商品或者同一件商品打折不打折的价格进行比较。
这个误区最常见的被利用的场景,就是商场和电商网站的各种打折。打折后的价格和原价的对比,特别容易让我们冲动消费。
正确的做法是,看到一个特价时,不应该考虑原先的价格是多少,现在买可以省下多少钱,应该考虑的是,实际上要支付多少钱。
这个误区的另一个常见场景是,在买一个昂贵的东西时,往往就会对另一些没那么贵的产品消费得很随意。
正确的做法是,对于比较大宗的消费,把各项费用分开来考虑。不要用百分比来思考,当呈现给我们的资料是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现时,就花点功夫,算出这个百分比实际上代表多少钱。
3、我们善于划分,把钱分门别类。
人会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把钱划分为:工资、奖金、意外之财等。你可能会很小心使用你的工资,但是对奖金和意外之财,就可能像个富人一样大肆挥霍,一点都不心疼。
正确的做法是,牢记一个简单的原理:钱具有可替代性,也就是说,这一块钱跟那一块钱是完全一样的。当发现自己正在挥霍所谓特定类别的钱,比如奖金或者赢来的钱时,必须暂停下来,提醒自己:“这仍然是我的钱,钱就是钱,没什么分别。”
4、逃避痛苦。
花钱会带来痛苦,所以行为心理学家曾经给出一个有趣的建议,那就是吃饭不要AA制,而是轮流买单。因为一个人买单承受的花钱之痛,要少于AA制下每个人承受的花钱之痛的总和。
花钱之痛也有它的好处,因为它可以至少让我们考虑一下这项消费的价值,以及花这笔钱的机会成本。它能让我们在购买之前暂停一下,考虑是否该在此时花这笔钱。
但是,为了减少这种“花钱之痛”,设计付款机制的人用了各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让我们不要暂停,不要考虑其他选择,爽快地付钱。比如,信用卡、各种快捷支付方式、一键下单等等。
买东西时都用现金,可以极大降低你的消费。
5、我们太相信自己。
在用钱时,我们会相信自己以往对价格的判断、选择以及反应。相信以往的决策,这会让我们经常犯下锚定、从众等错误。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很容易被一个随机给出的参照数字影响。很多产品所谓的建议零售价,也是为了给出锚定价格。
正确的做法是:质疑那些看似非常随机的数字,明显标出来的建议零售价,以及定价非常高的产品。
一款定价非常高的产品,真实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卖后面那些相比之下没那么贵的产品。
6、我们会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或可能失去的东西的价值。
“禀赋效应”:当我们拥有了一样东西之后,这样东西在我们看来,就有了更多的价值在里面。
“宜家效应”:指的是,因为有了我们自己的投入在里面,某样东西在我们看来就有了更多的价值。比如,自己组装起来的宜家家具,自己认为就要更好一些;自己动手做的手工板凳,其实质量显然不如工厂做的,但我们认为自己做的应该更贵更好。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相信自己的房屋装修的很好,因此将来卖房子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房子的价格应该更贵。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品味很有可能只是我们的品味,别人或许有不同看法,因此不会给房子带来价格增值。装修本身没什么不对,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装修可能只是提高房子对我们而言的价值,对其他人而言未必如此。
7、我们很在乎公平性和费力程度。
著名的最后通牒实验,就说明了人对于公平性的重视,很多时候是可以让人做出损害自己的利益的决定的。
最后通牒实验最简单的版本是,两个人平白得到了100块,然后由其中一个人进行分配。如果理性地来看,即使分给另一个人1块钱,他也会接受这个分配,因为反正是白给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在少于一定数额时——实验者发现在每个国家这个数额都不同,分配都会被拒绝,因为另一个人认为不公平。
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是,在高峰期打车非常困难,这时候需要加价才能打到车,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有的人就会认为,这不公平,因而拒绝再打车,宁肯走回家。或者即使付了高价,此后也会有一段时间拒绝使用同一个打车软件,因为认为这个公司做事不公平。
平常一把伞只卖10块,雨天商家卖20块,你会选择淋雨还是选择多掏10块?
“不要纠结某样东西的价格是否公平,只需思考它对我们值不值。”如果你觉得值,那就痛快付钱,不要纠结于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我们对某样东西是否费了很多功夫的判断,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举个例子,你的车坏了,你把它开到修车铺去,如果师傅费了半天劲才把车修好,你就认为自己的钱花得值;但是如果师傅很快就把车修好了,你可能认为,原来这么简单,凭什么要收我这么一大笔钱?
但是,在修车人看来,“知识和经验是有价值的”。修车人服务的价值,“并非来自我们看到的时间与心力投入,而是来自他们一辈子发展自身专长所投入的时间和心力。”尽管看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在背后他们可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才达到这种境界。否则,为什么你不自己稍微学习下修理手册,把自己的车给修了呢?
商界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有些广告会强调,自己的产品,经历了多少能工巧匠、多少道工序才做出来;还有一些商家会把产品的生产流程给透明化了。因为,可以通过透明化来表现自己多么费功夫。这些,都是为了让用户产生钱花得值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要当心,不要被表面上的费工夫给骗了。还是要看产品和服务,最后到底好不好,对自己有没有价值。
8、我们会相信语言文字和仪式的神奇力量。
如果某样东西消费的流程冗长、浮夸,我们大概就会为这个冗长浮夸的过程多付钱,尽管这些描述、过程和仪式可能并没有给产品本身增添什么实际价值。
举个例子,一瓶葡萄酒,如果只是简单的包装,拿到办公室用一次性纸杯喝,我们可能不会觉得有多好喝,也不会觉得值得为这瓶酒花多少钱。但是,同样是这瓶酒,放到一个高级餐厅,配上餐厅的气氛、专属的酒杯和服务生对这瓶酒酿造年份和方法的讲解,价格就会贵上好几倍。
当然了,语言文字和仪式确实能够改变我们体验某项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因此,如果你已经花了钱,那么就拥抱它们,让它们帮助你来增进体验。你可以尽情去感受一瓶酒背后的历史和匠心。
9、我们会把期望化为现实。
“期望为我们提供理由,使我们相信某个东西将是好的或者坏的,美味的或者难吃的,期望并没有改变这个东西的本质,但是期望改变了我们的想法和体验感受。”
因此,有时候其实我们是在为我们的“期望”花钱,而不是在为这个产品的本质花钱。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点,就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现实分开,提醒自己,不要把期望当事实。
哪种赚钱方式最划算
在咱们现代社会,有四种赚钱方式,分别是卖信息、卖钱、卖他人的注意力、卖自己的时间。
你能靠卖什么赚钱,就决定了你的收入最终落在什么档次。
1、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
信息掮客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你做布匹生意的话,不知道全国各地布匹的价格是多少。那这个时候我告诉你,布匹在北京是价格最高的,你快来这儿卖吧。结果,你给了我一笔好处费,然后跑到北京来卖布,大赚了一笔。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的就是信息掮客,靠卖信息给你来赚钱。
这种赚钱模式利用的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越不对称,就越能赚钱,而且只需牵线搭桥就行,连本金都不需要。这些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在体系中有最大的议价权,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光靠制定游戏规就能赚钱。
房地产中介,就是典型的靠卖信息赚钱。赚卖信息的钱,天生就要比靠卖时间赚钱容易些。
2、其次是用钱来赚钱,这也是最轻松的赚钱模式,像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属于这种。
对于普通都市人而言,最好的一种理财方式,无非是买一套房,然后坐等升值。为什么买房会给你带来这么大收益呢?因为我们进入到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就瞬间前功尽弃,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增值的速度。
资本回报率增速是不是比劳动回报率增速高,已经成了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朝阳行业的一把标尺。只有进入资本回报率增速高的行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第三种赚钱模式,叫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这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
注意力经济。全国有13亿多人,每人给你一块钱,你就是毫无疑问的亿万富翁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你的这种亿万富翁梦还真的有可能实现了。注意力经济这个东西的规模很好计算,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和睡觉,大概有4小时的闲暇时间,那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抢这四个小时。咱们每个人愿意为闲暇时间支付的开销是固定的,所以你要想成功,就一定得把大家的注意力给抢过来。
那具体应该怎么抢呢?就是群聚效应和粉丝经济。比如说网络直播,就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
4、最不划算的赚钱模式,也就是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
为什么说这种赚钱模式最不划算呢?之所以靠卖时间赚钱最辛苦,是因为这种赚钱模式陷入了同质化竞争,可能上亿个人在跟你干同样的事儿,所以你几乎就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只能在食物链的最下游谋取生存,当然就很辛苦了。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靠逼着自己念书、进修、升职来增加劳动效率,能多赚那么一点,但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法提升劳动效率,只能是靠增加劳动时间长度来增加收入了。
咱们再举个资本圈的例子。有个现象不知你发现没有,比起顶级的投行业务,顶级对冲基金的赚钱能力一般都会高上一个数量级,这就是因为,对于对冲基金来说,资金管理规模增加10倍就等于收入增加10倍,但他们的工作时间却并不会也线性地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时间就行了,甚至和原来差不多。像这种收入增加跟花费时间不怎么挂钩的行当,才是最容易赚钱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