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下雨,在酒店猫着,正好让两条酸疼的腿休息一下。下午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然后逛三坊七巷。天气有些阴冷,但能不下雨就很好了。
从网上知道林则徐纪念馆离三坊七巷很近,所以在方广缘吃完午饭后就直接去三坊七巷,看导航不到一千米,就一路步行过去。但导航有时也叫人迷惑,冷不丁告诉“你已偏航”,只好问人,于是先到了林则徐纪念馆。
资料显示林则徐纪念馆是在1905年建成的“林文忠公祠”基础上于1961年开始筹建,1982年成立,1983年元旦对外开放。纪念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包括“林则徐宅与祠”(即林则徐出生地、故居和公祠)、“林则徐史绩展”和禁毒展馆等。
林则徐禁烟的事在书中读过,在电影中看过,心中并不会好奇。但对林则徐的了解,过去其实是很模糊的,比如,说林则徐的籍贯,是侯官,还是闽侯,书上和网上的信息就混成一团,分不清楚,到这里才明白,不管叫啥,其实就在福州。林则徐,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福州人的骄傲。
关于林则徐出生的家庭,过去也毫无印象。在这里,才了解到他的父亲林宾日原是一位岁贡生,以教书课徒为业,能诗善文,家教严格。更让人称奇的是林父家有仙鹤,可以想见其人的胸次与格调。纪念馆里就有以放鹤为主题的小园,一尊人与鹤神气相融的雕塑,让本不稀见的池亭假山顿增非凡之气。毫无疑问,父亲的这种情操对林则徐大有影响。当一个人走上仕途,面对种种诱惑与威权,这样的精神支撑尤为要紧。
去年读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记得其中有写林则徐的一篇,题目一时想不起来了,但当时的感动还深深留在心底。那份感动是我来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这里,那份心底的感动再次被唤起被刷新。
纪念馆是立体的历史。吸鸦片的烟枪,烟壶,好像是首次近距离观看,鸦片的毒害在这里的展现比书本中更直观,林则徐关于禁烟的奏折,也实实在在呈现在眼前。虎门销烟的场面,抵御列强的铁炮,都在诉说那个时代的悲愤,在展示志士仁人心中汹涌的热血与波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这样的胸怀与胆识决不是随便说说就能算数,而是要以行动乃至生命去印证的,甚至还要千千万万今生来世的人认可才算,而林则徐做到了。
在被贬伊犁赴新疆的途中,林则徐受到沿途官绅士民的隆重送迎,礼待,对于一个心怀家国的人来说,这应该说是最难得的奖赏吧?
被贬新疆后,林则徐又以戴罪之身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兴修水利,挖建坎儿井是其中的一件。没有去过新疆,早知道坎儿井的名,却想不出坎儿井的模样,在纪念馆,走进坎儿井的实景模型中,才知道如此这般。像是开了天窗的地道中,有清流在一条小渠中流淌。
一个人凭什么被历史铭记,让世世代代的人民怀念?林则徐的一生,给出了极好的答案。他活了66岁,但只要中国不亡国,只要地球上还有黄皮肤的中国人,就一定有人铭记他的名字,怀念他的功业,受到他的精神的激励。
从纪念馆出来,沿澳门路行约百十步,就到三坊七巷,石板街道,干干净净,店铺林立,灯牌闪烁,吃喝日用,琳瑯满目,人流熙攘,诠释着和平幸福与繁荣。这里最美的风景要数那些树冠硕大的古榕,特别是那棵立于街心的爱心树,许多人对着它两手比着爱心拍照。
走出南后街门左拐,就看到林觉民故居,没想到的是,与冰心故居在一处。一个院门内,出了两位名人,实为难得。百岁冰心以她的《小桔灯》脍炙人口,享誉文坛;24岁的林觉民则以一封《与妻书》永垂不朽。
福州思福。生而为人,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是怎么来的?如何才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个人的幸福无疑与个人的条件、能力、修养密切相关,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国家的安定,强大,繁荣,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基础与保障。而这种安定强大与繁荣是无数前辈牺牲奋斗得来的。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民族脊梁的贡献必须铭记,他们的精神必须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