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被听课)教学反思
依稀记得上上个星期,我们在《中国娃》的主题课程里的时候,我们玩着《打击乐》大中国,我看到了一双双充满惊喜、好奇、享受的眼神。那首歌曲是两个课时,在第二个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满心欢喜、意犹未尽……我暗暗想,会有机会的,老师一定努力再带你们玩。
曾几何时,我是畏惧音乐活动的,也许是难讲、也许是吵闹、也许……今天,我能积极地调适自己,淡然面对,先给自己点个小小的赞,我进步了。
当活动结束后,我的心情是十分交错复杂的,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也感受到整节活动的吵闹、无序……
(一)课堂语言的表述上。
1.语速过快,问题没有问清楚
2.在表述方面,比如这样一句话:你觉得有没有哪些地方不好的?需要修改的?
不好、修改,首先,我不是可以将“不好”这个词的,都是孩子创造出来的配乐方案,不存在不好。以后要多思考一秒钟,避免这样的“脱口而出”;其次,这句话的表述方式是很生硬的、难理解的,未必所有的孩子都能听懂。
(二)整个活动中常规的建立
1.听歌曲的时候。孩子第一次听到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曲调,很新奇,你一言我一语,音乐快听不到了。
2.拿乐器的时候,一哄而上。后来在送乐器的时候,我下意识地让孩子分组,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未进行分类。
3.请个别幼儿上前配乐器的时候,座位上的孩子也跃跃欲试,声音便大了起来。
4.在第二个游戏——蹲起顶布,失控了,未出效果,下面的“观众”们首先失控,未强调做文明小观众。
请个别幼儿上前配乐器,这个环节可以重新设计一下,比如,分小组,比如当小老师,比如当指挥家……
(三)缺少对于整首歌风格、特点的讲解
1.大概听了三遍或是四遍,便让孩子进行配乐,未进行讲解。说起记不清是三遍还是四遍,我需要改进的是,我要经常录音,把自己的课录下来,记下自己的语言,也记下孩子的语言。一方面,有助于自我反思与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支持孩子,相辅相成。
2.调整方案时的引导不到位,过程中未进行分句弹奏,给孩子未获得具体、可听、可感的参照,只是哼唱,孩子未必能感受到真实的旋律与节奏。
(四)游戏切换过程中讲解不足
用布的波动来表现音乐和节奏的游戏时,孩子可能不懂这块布是什么意思,只顾钻着好玩。
可以增加视频讲解,给孩子以直观形象的感受。
可以说,对于这节活动,我仍缺乏深度思考,准备不充分。不过,不尝试永远发现不了问题。以后的每次活动都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正,找到自我。
1.加强常规引导,不仅是活动中,更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规则在前,行动在后。
2.多阅读、多寻找,多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多一份探求新方法的力量。
3.多交流、多思考,多向有经验的前辈取经,多听、多做。
想到一些解决方案,但新的疑惑又应运而生了。
那些看似简单的一些规律、规则、道理,怎么用浅显的、易懂的、游戏化的语言讲给孩子听呢?亦或是,如何启发孩子自主地去发现呢?如何正确的引导呢?还有,音乐活动中的整体把握和讲解该怎么引导?
值得我骄傲、也让我很欣慰、惊喜的是,这节活动没有选错,尽管组织地不算成功、语言不近生动,但整节活动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非常兴奋和激动,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像这天的天气一样明媚而温暖。
我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尝试、寻求发展,相信自己、迎接挑战,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做孩子喜欢的老师,用心发现孩子,组织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活动,那么,孩子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独一无二的惊喜。
在困难中迎难而上,在失败中自信重生。加油,长长的路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