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感觉很奇怪,甚至有点不明所以,不知所云?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有一个人,他历经了五个朝代十二个皇帝,而且几乎朝朝都是位极人臣的宰相!
冯道,字可道,瀛州人,自号“长乐老”。他出生于唐朝末年,很有学问,他很崇拜天可汗李世民,所以想当魏征。于是他选择出仕。冯道最初选择自封燕帝的刘守光,但他初入仕途不懂规则。他给刘守光提了很多意见(真把自己当魏征了),结果因此入狱,而且是死罪!
后来朋友相救,冯道才得以脱险。但他从此变了,变成后世熟知的“长乐老”。
但冯道不是唯唯诺诺毫无主见,不然怎么迅速出人头地并屹立不倒,几十年如一日的。
虽然他处事圆滑,随波逐流,但他的所作所为绝对算得上君子!他跟随后唐庄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后梁时,住在茅草房里,身为大臣连床和卧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禄可以和随从、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将士们抢来了美女,照例先送给大臣们一些,冯道坚决不要,要是实在推辞不了,他就另找房子养起来,再为她们寻找家人,个个尽心。当他为父亲守孝回家时,农田大饥荒,颗粒无收,冯道倾其家财赈济乡民,并且亲自躬耕田野,当有人生病没办法种地时,他会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种好。田主人登门致谢,他却认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给他送来“斗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
但冯道真的曲意逢迎,丧权辱国?在耶律德光占领开封践踏中原的时候,身为外臣的冯道主动进京朝觐,耶律德光问他:“为什么来见我”(当初耶律德光想把冯道留在契丹,可是冯道以退为进,非常巧妙地耍了契丹皇帝一道,估计这时耶律德光回过味来,要出一口气)
冯道面无难色——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于是招来后世不断骂声,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巨匠,在他们的著作中,冯道是——“无廉耻立人之大节”,是“国家危亡致乱之祸根”,是“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何足称乎!”的无耻之徒,奸臣之尤。
到了元代,有位学者胡三省更对冯道加倍的义愤填膺,他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冯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其实在耶律德光问了一系列无关紧要的话题之后问了一个正事“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其实他是想说怎么治理。)冯道的回答很巧妙“此时佛出亦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
一语道破天机,想当皇帝,就得留下这些百姓,只有这样,百姓们才会要你这个皇帝!
在当时,公道自在人心,由冯道此时一言得活的中原百姓数不胜数。所以当冯道死后出殡时,民众自发组织列队道旁,纸钱飞舞满天,路旁的树叶都变成了灰色。并且后周世宗柴荣为其辍朝三日,举国哀恸。
或许冯道是卑躬屈膝的,但他身后还有万千百姓!元代时汉人的朝代已经灭亡了,可那位胡先生怎么还在?只因他不是位极人臣?廉耻何在?
冯道虽一生位极人臣,但他为黎明百姓,天下苍生受尽了屈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英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