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以下10个小瞬间,每一个都足矣。愿你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去年年底,看到这样一组数据:
全球五分之一青少年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
媒体也曾报道,中国有20%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成为孩子自杀的第二大原因。
这些数据瞬间扎心,想到了我曾经的同事阿梅。
阿梅的女儿,就在去年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那天,阿梅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比起健康快乐,优秀一文不值。”
发这条之后,她就辞职了,朋友圈也停更了。
一年了,她一直陪着女儿对抗抑郁。
为了帮帮她,我也多次在网上搜索相关案例。
才发现,与抑郁相关的学生自杀和心理变态事件层出不穷,触目惊心。
回想初为父母,我们对呱呱坠地的小生命最大的期盼,不就是健康和快乐吗?
缘何走着走着,初心不见了。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养出心理阳光的孩子。
阳光教育,是允许孩子犯错。
陶虹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陶虹马上劈头盖脸地训斥,却发现孩子眼中充满了恐惧。
在女儿充满恐惧的眼神中,陶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小时候因为看错题少得5分,当众被妈妈打。
这件事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多年难以治愈。
直到现在,每当看到自己手上的旧痕,她就会想起当初的紧张、恐惧,那早已是心里的一道伤。
其实,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只是人生的开始,漫漫一生没有事事称心,一帆风顺。
面对失败,有的人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有的人坦然面对,在一次次跌倒中越战越勇。
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哪种人呢?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不完美,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学会从容。
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按部就班地成长,是家长的智慧,更是孩子的幸福。
阳光教育,是接受孩子平凡。
回过头,说说我同事阿梅和女儿的故事。
如果不是阿梅哭着亲口告诉我,我无法相信,她女儿晓晴会患上抑郁症。
人如其名,晓晴一直给我的印象,是那么的健康开朗,每一次见到我都主动打招呼。
前年,还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全市排名第一的高中,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进入重点高中后,牛娃如云,晓晴成绩逐渐靠后。
晓晴退步后,比孩子更不能接受现实的,是妈妈。
那时候的阿梅,生活中弥漫着巨大的焦虑感,总是用曾经的“辉煌成绩”督促女儿,不停地加压加力。
直到女儿不会笑了的这一天,阿梅终于说出这样的话:
“是我错了,我总是逼着她努力,不要忘记曾经的优秀。
其实是我自己接受不了现实,接受不了失去光环。
我以为自己是爱她,事实却是害了她。”
在学习中,每一句比较、质疑、斥责,背后深深隐藏着家长的焦虑和担忧。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信任,听到的潜台词是“你不行!”
过高地要求和期待,导致孩子承受不起压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旦心理问题出现,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心理隔离,关上了亲子关系的大门。
多可怕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说,减轻焦虑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心理安全区。
这个安全区就如《正面管教》里说:
“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无法接受孩子平凡,对孩子过于严苛,就会让孩子丧失归属和价值,成年后也难以收获幸福。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白岩松曾说过:
“毁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真正优秀的父母,是要让孩子懂得:
即使你不够完美,你也是一个值得爱的人。
最后讲一个故事:
爱迪生在8岁的时候,曾被学校赶了出来,因为老师觉得爱迪生是“低能儿”。
她的母亲知道后,这样对爱迪生说:
“老师说你是低能儿,我不认同他的说法,你明天起,就不要到学校里去了。
我今天在老师面前发过誓了,我会在家里好好教育你。
我已立下决心,无论如何你会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有没有这个信心呢?”
爱迪生说:
“妈妈,我愿意发誓,我一定会做一番大事业,使说我低能儿的老师听了寒心。”
后来爱迪生成功了,提到母亲,他说:“特别感谢母亲为我跟老师辩护,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看父母如何引导。
你鼓励他,他就充满能量,你打压他,他就颓废消极。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是子女教育时的黄金准则:
“如何爱你?用不含诱惑的深情;如何拒绝你?用没有敌意的坚决。”
爱孩子,是无条件的爱,从今天开始,请试着这样做:
认可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发自内心的为孩子鼓掌;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矛盾,用心去听孩子的诉说,学会沟通,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当孩子犯错了,不要挖苦他,心平气和地交流,才更容易让他们信服。
当你用温柔和爱对待孩子的时候,他才会在这个世界里,感受到最少的伤害,最多的善意,最浓的自信,最充足的安全感!
接纳孩子的不足,如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