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化生存工具包对学习的影响
一个朋友和别人合办了一个养猪场,已经经营了6年多了,2018年的的时候因为猪瘟,这个养猪场倒闭了。
去年大姨家的樱桃眼看就要丰收了,结果一个台风来了,狂风暴雨之下把樱桃打落得所剩无几,那一年大姨家的樱桃亏了三四几万。
我上几天刷抖音时看到,一个刚考出主治医师的男孩,得了癌症躺在病床上。在一旁照顾他的女友说:“命运太不公平了,他才刚考出主治医师啊,本想着给人治病,想不到自己成了病人。”
生活中,这样一起起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总是在我们身边消无声息地上演着,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
正如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的:“当今时代最大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坚信不疑并全身投入的事业,都有可能会瞬间颠覆。”
面对多变的世界,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所要面要对的不确定性太多了。很多时候,突如其来的变化,甚至会让我们措手不及,貌似怎么都追不上变化的脚步。在这变化万千的不确定时代,我们一必须学会创新化生存,用创新去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创新化生存》一书是王可越博士所著作。他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创新化生存工具包,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提升创新力,把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王可越博士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艾默生学院访问学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
作为创新导师,他曾与团队一起把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商业和社会问题。主要客户有:武昌区政府、联想、平安保险、奥迪、奔驰、比利时UCB公司、法国VALEO公司、德国合作组织等。
王可越教授还曾与文化部、教育部、SAP大学联盟合作,培训大学教师、文化行业管理人员数百人,2016年获“SAP大学联盟创新思维课程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艺术组第一名。
在《创新化生存》里,王可越教授从: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5方面入手来分析如何做才能提升创新力,用行动去应对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这5方面不但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也适用于学习和教育。
创新是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今天,我这5方面入手,结合平时在学习上的实例谈谈感受。
一、反思
1、 走出舒适区
高三的学习生活是非常紧张的,小斌的宿舍里有6个同学。小斌和小胖同学每天晚自习下课,就再也不看学科书了,用他们俩的话说:“学习了一天太累了,晚上得好好休息一下。”他们俩也确实这么做的,熄灯铃一响,他们就会习惯性地偷偷玩手机。
其余4个同学,每天熄灯后还躲在被窝里,拿着充电的小台灯挑灯夜读。每次一听说考试,最紧张的也就是这两个人,生怕自己考不好又要被爸妈挨训,可是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每次考试这对难兄难弟都是垫底的。
试问,不肯自己原有的习惯,不肯走出舒适区,怎么可能改变现有的学习状况呢?改变是痛苦的,只有勇敢走出舒适区,打破旧习惯桎梏,才能得到新的收获。
正如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的:“多数时候,我们对习惯的依赖源于恐惧。大家倾向于待在舒适区,或沿着一条习惯的大路前进。”
2、打破专业的限制
林蓉是上届高三毕业生,在学校文化课的成绩比较好,去年她参加了三位一体的招生考试。在面试的时候并没有过关。
经询问,她说面试老师问她的问题是有关时事方面的,她之前对时事方面的知识缺乏关注和重视。
因为她报的专业是中文,当时以为老师出题肯定会与报考的专业有关,所以平时就一门心思复习有关的文学知识了。
这就如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的:“在单一路径上学习知识,往往只会让你的锤子变得更大。”
所以,作为学生也好,职员也罢,只有突破自己专业的限制,看得越多才能学得越多,思维才能跨界,学识才能丰富。
二、感受
1、 学会共情
我记得我学写听书稿的时候,老师在上课时一再强调,写作要用户思维。站在客户的立场去思考,如果你是客户,你最需要获得的是什么知识?不能自嗨式地写。
事后,我也看过很多爆文,他们的文章之所以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是因为他们很好地抓住了读者们的痛点,与读者之间互相产生了共情。
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告诉我们:“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唯有用情感化的方式,进入他人的世界,才能获得贴近人心的真实答案。”
2、认知上的突破
十多年前,我家邻居的一个孩子才五六岁。一个冬天的午后,我们几个邻居都坐在一起边晒太阳,边拉家常。他在纸上画了好多图案,有青菜、小猪、小熊、还有鱼。
他对他奶奶说:“奶奶,你看,这是肉包,这是粉丝包......旁边的几个老太太说:“你真皮,哪有这种包子,包子么圆圆的,你包子吃过就不记得包子是啥样了?”
只有隔壁开猫耳朵店的小张说:“好聪明啊,这包子真漂亮。”收那孩子的启发,不久小毛做了小猪形状的豆沙包,和鱼形状的粉丝包,每只包子的价格比普通形状的包子贵1.5元,很受一些孩子喜欢。
包子一定是圆圆的,就是人的固定认知,小孩和小张都突破了固有的认知。只有突破固有的认知,才能有创新,才会有有质的飞跃。
就像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的那样:“没有认知上的突破,就不会有看见的突破。”
三、洞察
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微博、知乎、豆瓣、贴吧、微信、天涯等不同社交平台,在不同的平台,用户行为、反馈完全不同。想象一下:同样的图文,在不同场景下的命运完全不同。”
高三的一部分学生都会去参加各个高校三位一体的招生考试。那么这些高校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平台。
每个去参加三位一体考试的考生,对于各所高校三位一体的招生规则、以及上几届的面试笔试情况等事先就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选着出自己最能胜算的学校去参加考试。
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高校的三位一体招生考试中,各校老师们对该生的反馈就不同,有的老师觉得该生优秀,有的老师觉得该生不合要求。所以,在报名的时候势必要对各校的招生规则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if !supportLists]2、 [endif]焦虑的反转
玲玲是一个高一的学生,这个孩子在学习上自己的要性很强,每天课余总能看到她在刷题,曾经一周刷了16 张生物试卷,但是在考试时成绩一直都是不见进步,为此,每次考试前后,她都会感到无比焦虑。
一次,哭过以后她对我说,她一直以为题目做多了就能熟而生巧,所以她总是采取题海战,想了一晚上,她找到问题所在了。玲玲说,她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弄得一清二楚,有些知识她还是很模糊的,因而在做题目时就显得含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题目做的再多也没用,即便有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也是她猜对的。
第二,做完题目以后,自己对答案,遇到做错的题目,就直接把正确答案写上去完事,事后并没有对错题进行思考。
最后,她说计划在下阶段改变学习方法。先把书上的知识点看透,然后再做题目去巩固知识点。遇到错题,订正后找出做错的原因,记录在题目旁,比如:某某某知识点不清、题目中某句话不理解等等。
这个同学就是焦虑不安中,她发现了很多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创造除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学期下来,玲玲的化学成绩挤进了班级的前10名。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不在焦虑不安中沉沦,经常做出反思、焦虑化成动力,存在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不安的焦虑,助长了创造力。人们忍受混乱,斌仔焦虑的推动下工作,为混乱寻找新秩序。”
四、创意
1、新旧知识、多种媒介都为我所用
林某是一位自媒体写作人。还是小白的时候,他就会把一些平台上和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素材记录在本子里,并且坚持每天睡前2小时阅读。
他每天准时五点半起床,每天习作,从写500字开始,坚持不断地写作,到后来每天起床后写3000字。
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他就是靠着坚持听、记、读、写,从一个小白到了一个有上万粉丝的写作人,还成功签约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某大号,爆文一篇又一篇。
正如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的:“ 创意者可从海量试听资源中获取素材。重新加工,实现自我表达。经过重新剪辑,原始试听素材的含义被消解,在混合流动中得到一个新作品。”
[if !supportLists]五、[endif]行动
1、从失败中逆转
卢俊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高中的重点班。可是在高一阶段,他的每次考试似乎都不是很理想,一直处在班级的中游。为此,他一开始也是自暴自弃,觉得书读不好了,曾经有一段时间连作业都没有按时做。
班主任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找他好几次谈心。高二下半学期开始,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大小考试,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名。
高二期末的最后一次班会课,老师让她介绍一下学习经验。他说:“没有什么学习经验,无非就是在每一次考试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成因,然后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方法和计划。为下一阶段制定出一个目标。”
是啊,很多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要不唉声叹气、要不就是放弃、要不就是自暴自弃,也有的人会说:“我明天开始要努力了。”这句话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嘴巴上,行为上还是没有意思改变。
想要在失败中逆袭,就要有行动,思想上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行动上要按照新的计划去实施,唯有这样,才有希望拥有你想要的成绩。
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也说:“创新学习的核心是做,而不是想,甚至在行动中寻找新意向。”
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还说:“在每个环节进行过程中,立刻反省,立刻改进......每次改变一点点,通过毒刺尝试,探讨更好的可能性。”
3、赋能学习
现在不提倡死读书,提倡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做中学”。
某幼儿园通过角色游戏“妈妈的周末”,让孩子学会了收拾家、学会了关心别人的表达方式;也让孩子体验到了妈妈做家务的辛苦;
同时,在这个游戏里,也让孩子看到了自己收拾整理房间的能力和责任。
正如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里说的:“以学生为主角,强化趣味性和参与性,目标是为学生赋能,让学生既有创意能力,又有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结语:
王可越教授在《创新化生存》最后说:“创新化生存,是在感受洞察世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声音。”
愿每一学生都能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跳出固定的思维,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学会安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声音,努力成为一个创新的学习者,而不是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