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上打开简书,有一篇短文《夏虫不可以语冰》,看到"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句话,我想到了《庄子》中的原话,又由此想到了一些与那篇短文不一样的东西。
《庄子》中原话是这样说的: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中多寓言故事,刚刚摘录的这句,是渤海神若说的话,翻译过来意思差不多是这样的:
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这话说得多好。
但是知道的人或者说真正了解践行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们不断进行着现代化建设,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总是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往往都当作糟粕扔掉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现实生活中,碰到了多少"井蛙语于海"的人啊。
从事高中教育工作的缘故,接触最多的两类人,一是家长,一是学生。在我看来,学生就是"井蛙",而家长,就是那些对"井蛙""语海"的人。
写到这里,我们先看看百度百科中关于"夏虫不可以语冰"的解释:
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庄子即事》卷六下《外篇 秋水》,用来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活不到冬天的夏虫永远无法理解"冰"是个什么东西,哲学解释为"认识的局限性";"井蛙不可以语海"是同样的意思。举例如:
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中有此句: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明了了这些,可以提出我的看法了:
同"夏虫"语冰,跟"井蛙"语海,这到底是谁的错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责怪"夏虫"活不到冬天,责怪"井蛙"没见过大海吗?
显然不能。
既然不能责怪"井蛙"没见过大海,那,当很多家长去痛心疾首地责骂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或者"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的时候,我真是想跟他们说,回去好好读读庄子,再来教训孩子。理由很简单,因为你的孩子在现时就是"井蛙",而你,却偏偏要和"井蛙"语海,并且还要嘲笑、责骂"井蛙"的浅陋。
举个例子说,家长对孩子最"恨铁不成钢"的方面是学习成绩,每个小孩儿都有一颗探寻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为时间空间的束缚,他们只能暂时性的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活动,尝试这个小范围内的新鲜事物,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以家为圆心不断扩大,但是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他们活动的面积应该是圆形,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去探寻世界,这是符合生长规律的,也是能给予他们的最大自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指导他们什么是重点所在,可以给他们答疑解难,也要提出一些禁忌比如不能接触黄赌毒等),并且通过他们自己的探寻,才能真正成长;但现实情况是,我所接触到的小孩,家长给予他们的成长空间并不是一个圆,而是一条直线,把他们绑在学校,给他们一个任务:学习。当小孩因为各种事情分心,不管这件事对小孩是否有益,一律否决,并且痛心疾首地告诉他们,现在做什么都太早,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等考上大学了,未来的生活将会怎么怎么怎么样,反之,如果考不上大学,又会怎么怎么怎么样,所以现在什么也别想,请一门心思去学习。如果学生不按着做,就气个半死。
姑且不论考上大学是不是真能让生活怎么怎么怎么样,就算是真的,考上大学了,就可以飞黄腾达平步青云,那又怎么样呢?这些假设在家长看来很真切,是因为家长已经见过"大海"了,但是学生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他们从小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他们还是"井蛙"啊,你对"井蛙"语大海,"井蛙"不懂,你还要骂,这该怎么说?
当然,处在国内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下,考一个好大学确实是一条好出路,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好出路,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可以建议,可以沟通,可以协商,但切不可逼迫,不可命令,不可气急败坏,不可歇斯底里。
还是那句话,"井蛙不可以语海,"不是"井蛙"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