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路人间
前言:
用最优美的语句替代最艰涩的文字; 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隐晦的道理 ;用最虔诚的态度挖掘最至上的智慧; 用最直白的话语叙诉最深遂的经典。像散文那样读《易经》,让《易经》亲近你。
谨以此文送给善于求知探索、乐于思创文学,喜于深究经典、老于垂暮之年,少于懵懂之初,立于成功之颠、落于人生低谷、处于迷茫无助、乐于将伯之助的存在于各种际遇中的每个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河出图洛出书,伏義一画开天得天书,太极阴阳八卦出,周文王拟辞添卦,孔子立传作释,《易经》在人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历更三古(上古、远古、近古)后得以应运而生,立然于世。中华民族悠悠几千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它以开山之作为源,以博大深遂之名立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颠。
它神秘而博大,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它悠远且深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研人,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追朔历史,它是古代民族思想及智慧的结晶,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肩负着中华文明传承的责任,承载了太多历史的任务和使命。它为天下炎黄子孙的延年恒久,经受了风霜雪雨的千年涤荡却依然沉静如往,它带着包罗万向的宇宙之迷辗转千秋呈现于世却依然面带往日的素颜。它抵御了岁月长河的无尽冲刷,历数朝代的往复更替,傲然存于千年后的今天,仍尊为群经之首,堪称无法企及的传世智慧宝典。后世更将其称之为“大道之源”,“天人之学”。
正因其博大深广才叫我们肃然起敬,却只能敬而远之。正因其神秘悠远而使我们面露难色,只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正因其隐晦艰涩更让我们心有怯感,只能够望而却步。但是,即便如此,它更激领我们去追寻思索,更加促使了我们走近它去呤听它的步伐。
走近他,就如倾力拜访一位远至历史最深处的智者,他宽大而包容,深遂而智慧,那种博大精深,地负海涵的气场即便仅是有幸远远观之,也会深深感到覆罩周身之灵气。
它所涵盖的思想深到宇宙天地的密码,浅到充裕普众世间的人伦常理,广到中医理论、古代建筑、地域兵术、数理哲学、风水玄学多个领域。细到无不渗透于古代人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伦理文化中。
我们 一界凡夫俗士,凡普大众,尚不足资历去深究其根源,也不够能力探解其真意。只能抽丝剥茧,从表及里去寻踪觅源,从无字天书太极八卦到映射生活各种现象情境的六十四卦,顺着一卦6爻总计386爻的脉络逐一地缓缓的去理解去接近。
这位智者,静坐于历史之颠,俯瞰后世,他用最慈悲的心关乎着、宠爱着千载华夏民族和它的炎黄子孙们,并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道出天地自然万物间最核心的普世规律,望其遵循,使其受益。他用最善意的警示提醒每一个迷失方向的晚世,帮其点起明灯,找到新途。他用最深沉的嘱托安抚世间每一个迷茫无助的生命,给予它生存的力量。他用最真诚的劝戒来庇佑世间的每一个生灵,愿其安保一世。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虔诚的步伐去缓缓接近他,用最诚挚的心去静静聆听先祖那古老、久远、深遂的声音……
(待续)
敬希静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