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轼说自己在夜里坐着,听见有老鼠正在咬东西。他拍打床板想制止,声音停了一会,又响起来。他让书童用蜡烛去照,发现有个空袋子。吱吱嘎嘎的声音从袋子里传出。书童说:“啊!这老鼠被关在袋子里出不去了。”打开袋子一看,没一点声音,举起蜡烛仔细搜,发现里面有只死老鼠。书童惊讶道:“它刚才还在咬东西,怎么就突然死了?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把袋子倒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轼感叹道:“这老鼠真是狡猾!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咬不破,所以它假装咬,用声音招引人;袋子打开了又装死,用假象谋求逃脱。我听说有生命的万物中,没有比人更聪明的了。人能驯龙、杀蛟,捕龟、猎麟,驱使万物并统治它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役使,落入这小动物的计谋中,它倒真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人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我坐着打盹,独自思索其中的缘故。好像有人告诉我:“你只不过是多学了点知识,离悟道还远着呢。因为你不专一,被外物分散了心神,所以一只老鼠咬东西的声音就能让你心神动摇。人有时能面对砸碎千金璧玉时不动声色,却难免在锅被打破时失声惊叫;能与猛虎搏斗,却难免在见到蜂蝎时变色。这就是心神不专一带来的祸患啊!这话是从你自己说的,你都忘记了吗?”我低头暗笑,仰头而悟。于是让书童执笔,记下我的这篇文章。
哈哈,苏轼也有“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扰啊。
此赋作于扬州题诗之谤后,借鼠喻人,回应政敌。
那又如何呢?56岁的他历经宦海沉浮,“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纵然聪明盖世也难免被小人暗算。
问题是,现在说“俛而笑,仰而觉”,好像是悟了,两年后,又被贬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东坡日历】2025年9月29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八月初八
51岁,是日,在开封,撰《邓义叔主客郎中王谔水部郎中制》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八月初八,时任中书舍人。
56岁,是日,在开封,将赴颍州知州任。题诗论争息,作《黠鼠赋》。余奏元丰八年五月一日题诗扬州僧寺因依。太皇太后高氏谓赵君锡、贾易所奏余题诗事为诬。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初八。
黠鼠赋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初八,河南开封,时年56岁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