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去博物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相信,有些答案是共通的。哲学上有一个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也困惑着我们每一个人。我是谁?如果你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我曾经是一只猴子,再往前,我只是个微小的生物体。我从哪里来呢。达尔文说,我们从海洋中来,大部分考古学家认为,我们是从非洲来。那我们儿要到哪儿去呢?最近的《流浪地球》给出了你一个答案,数百年后,地球终将毁灭,我们人类要寻找新的家园,这个新家园是哪儿,现在还没有答案,也许是月球,也许是火星,也许是更远的超银河系的范围。
进入博物馆,我们其实“各怀鬼胎”,以这次青铜器特展为例。有的人看的是文化,有的人听得是故事,画家看的是形体,吃货研究的是烹饪,书法家钟情于文字,也有人关注于政治。借用苏轼的那首诗来讲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有着无穷的魅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五千年文化不间断的文明古国,我们何以骄傲,为何自豪,博物馆里也许就有你要找的答案。
深圳博物馆这次青铜器特展让我倍感亲切,有好多国宝级文物都来自于我们老家河南,子龙鼎,妇好鸮尊,等等!每每听到有人说怎么好多青铜器都是来自河南呀,我就倍感骄傲和自豪。面对这么多河南“老乡”,我只想对他们说两句话:老家河南真好!昨日你以河南为豪,今河南以你为傲!
游博物馆的感受,就像千里迢迢去约会情人。就好像网恋。在交流平台上照片也看过了,聊的也很开心,互相都有好感,万事俱备,就差看一眼本尊。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个机缘巧合,彼此相见,如果喜欢,便会有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如果不感冒,毅然决然,头也不回的离开,就是这样。
走进去,停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子龙鼎。它原本出土于河南,后来几经周转,被文物贩子卖到了国外,成为了一个在外漂泊的孤儿。直到新千年之后才被重新“买”回来,现在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圆形鼎。在国家博物馆里,还有一位它的老乡,后母毋鼎,同样也是中国之最。第二张图的名字叫做妇好鸮尊,曾经在《国家宝藏》里出现过,是不是很萌,很可爱。说起妇好鸮尊,不得不说一位中国古代的女将军。一提起巾帼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其实早在商朝,就有这么一位巾帼英雄,她经常代夫出征,领兵近十万,南征北战,为商朝的稳定和强盛立下了赫赫战功。她的丈夫名字叫武丁,她所处的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武丁中兴”。都说帝王将相薄情寡义,很少有儿女私情,但是,商王武丁对妇好却十分恩宠,通过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破译,很多都是武丁对于妻子妇好的祈祷词。字里行间全是爱。
第三张图是彩绘铜雁鱼灯,西汉文物,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该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能够与它相媲美也只有长信宫灯了。第六张图的名字叫嵌绿松石钺,钺最早是作为一种兵器使用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般斧钺并称,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斧钺其实都是斧头的一种,大的叫钺,小的叫斧。长柄,用来砍头的,据说这东西比较盾,砍起头来特别痛苦,一下还砍不死,连刽子手都很郁闷。后来它作为兵器的功能渐渐退化,演变成一种权力的象征。第七张图乍一看是不是像雷震子,哈哈,原来鸟人自古有之不是现代的发明。也许当年拍摄封神榜的时候就是借鉴了这个呢!第八张图看起来没什么特殊,其实玄机就在于它的名字陶制胡人抱膝佣。这让我想起了罗丹的思想者,是不是有点儿那个意思呢!
在博物馆里,常看常新,回味无穷。与古人对话,会使我们更有归属感。每个人走进博物馆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看稀奇,有的是为了答疑解惑,比如说看了《封神榜》,我们会有疑惑,那时候的人使用的兵器是什么,那时候有铁链么?作为荒淫无道的昏君代表纣王吃的是什么,喝酒用什么杯具等等!有的人是为了巩固专业知识,也有小朋友来当志愿者,锻炼和充实自己。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只要你来,博物馆就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让你收获满满。很喜欢那句关于博物馆的话:我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我相信,当你与博物馆邂逅的那一刻,你的心中也就植下了一颗美的种子。有了美你就不会觉得孤单,有了美,你就会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