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让人记住事情最好的方式之一。有情节,有画面,有冲突,有高潮,有结尾。场景自然浮现,代入感极强,人们很容易在脑海中进行推演,从而记忆深刻。
偏偏我一直写不好故事,对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冲突,心理把握,总是没底。很难写的精彩纷呈,让人如临现场。这大概跟我的思考方式和写作习惯有关。看到群里们很多人特别擅长描写人物对话、场景,我总是一边看一边惊讶:这么精彩,他们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想要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或者提到,画面都鲜活如眼前发生一般,我们却必须要学会,讲一个故事。
前段时间有这么一个报道,某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了大力推广他的益生菌,编造出了“酸奶有益于长寿的故事”,姑且不论这件事正确与否,但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风靡全球,到现在还有N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我们不得不说,至少这位大师说故事并将其推广普及的能力,实在是我们所稀缺的。
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很多东西我们觉得挺简单听清楚的,在说故事的时候一带而过,偏偏听的人一头雾水:你到底在说什么啊?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就觉得全世界都知道了、甚至无法理解不知道这个知识的状态的情况,就叫做“知识的诅咒”。
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去年年底,公司里面一位博士看了雾满拦江的书,跟我提到了这个概念。我还记得,他当时若有所思的对我说:学历越高的人,其实知识的诅咒越厉害,我们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很简单,但是没有想过,如果我没有接触学习过这个知识,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大家觉得博士很难沟通,很多时候也许并不是因为人品性格问题,而是因为知识的诅咒,根本就听不懂博士说的话,那当然无法继续对话了。
不单是在教育层面,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会陷入“知识的诅咒”中,有句经典的对话,结尾是:我说清楚了吗vs你理解了吗,这其中除了信息传达的漏斗效应之外,又何尝没有知识诅咒的影子在作怪呢?
与人对话时,异地相处,考虑对方的经历、环境、心态,也是加强彼此沟通有效性的方式之一。
在写故事的时候,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把握,也是有益的吧。
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在信息传达过程中,总有一些技巧原则,可以让人们更快的记忆。这些技巧,分别是:
简单——大道至简,现代人没有兴趣在复杂的事情中多耗费心力;
意外——制造冲突,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具体——大白话,易于理解消化;
可信——人们愿意相信,才会接受存在,继而被影响;
情感——任何可信的事情,只有激发了人们的相应的情感,才能引起代入感、同理心。
情节——可以画面感、可以被模拟,从而影响。
能写好一个故事,是很强悍的能力,也是我欠缺的能力。需要补课,需要加强。
~~~~写的断断续续,思绪纷飞,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