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走在支教路上,跨过闭塞的山峦,攀爬崎岖的山路;热爱文学,有些感情抵押在书中,有些情怀流淌在心里,用一支笔把人间烟火藏匿,热心教育和公益——意在文字,情在人间。
今天,我们邀请到90后创业者葛跃辉先生,一起聊聊他的追梦路。
葛跃辉,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读,上海嘉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头条网、青年访谈网总编辑、创办上海大学生网。系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大学本科时创办曦光文学社,出版校园刊物《曦光》。
糖:你好,葛跃辉先生,欢迎你做客糖点。当时创建曦光文学社,你是怀着怎样的初心呢?
葛:创办曦光文学社,是源于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其实这个社团当时已经很多届没有任何活动了,等于说当时名存实亡,社团的任何资料也找不到。当时校团委要取消一批空壳社团,曦光文学社应该是在名单里面。当时社团联合会主席袁小海找到我,大致给我介绍了这个社团,我想当时他应该还是对文学有兴趣的,所以就把这个社团先暂时压下来了。我们学校里面还是有一批喜欢文学的同学,写写诗歌的同学,如我的几个好朋友郜航、王冲、而且还与校外的一些热爱诗歌的同学有联系,有来往。在这种机缘巧合下,我觉得具备把社团重建的条件。
其实大家当时做这个社团也没有图什么,因为确实真心喜欢写写诗歌,散文。本科是理工类学校,文学氛围确实有点欠缺,不过喜欢文学写作的倒是不少,这一点在后面发展中尤为明显。这个社团当时据介绍在学校建校时就应该存在,是一个很老的社团了,原名晓风诗社,后来发展成文学社,而且中间有一段时间发展的还不错,有过辉煌。算下来怎么有三十年的历史。中途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社团近六七年的惨淡萧条期,社团没有继承人,社团资料也完完全全断掉了。等于说我们接手时完完全全是一个新社团。
后来我在社团联合会担任副主席,主管了文学艺术体育类社团,就多加关注了这个社团的发展,也倾注了一些精力在这个社团上。从最初办了几期“曦光杯”征文大赛,诗歌朗诵大赛,茶话会到后来出版刊物《曦光》,当时校团委评选优秀社团,曦光文学社也成为十大优秀社团,还获得了社团奖励资金。我觉得最成功的就是这个社团的宣传效果,当时在学校几乎人人都知道学校有曦光文学社。在一期诗歌征文中,学校纸质投稿高达三百余篇,而且大部分是手写投到投稿箱,电子投稿也有二百余篇,这个数字无论在哪里还是能够拿得出去的。在校外的宣传效果用一个事例来讲,就是最初的那三年,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学圈,很多高校学生都知道这个文学社,因为我也参加过几场文学交流会,在会上很多高校的代表对文学社的发展颇具赞词,从他人的口述中清晰地知道曦光文学社,这些代表来自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曦光文学社的发展在当时高校文学圈是一个标杆,采用“线上与线下、网络与实地”同时发展、同步进行的模式,我觉得是对后来全国一大批高校文学艺术类社团发展有一个重大的启迪影响,以至到现在仍然有高校文学社团发展采用我们的发展模式,并在形式上试图更进一步。曦光文学社在当时作了一个签约作家的活动,申请签约来的大多来自全国各省市,而且签约是自愿签约,每个月向文学社无偿提供文稿,文学社定期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交流会、茶话会。“曦光文学风”活动是每个月举办一次,线上在QQ群里,线下周末在教室里,邀请一期有知名度的作家、青年作家进行讲座分享,形式新颖活泼,每期积极发言的同学还有纪念品奖励。每期新社员到来之际或者活动结束之后都会有一个宣传报道的总结,这样也在活动结束之后有一个总结和纪念。最近几届我看到举办“520诗歌表白”,诗歌晚会,已经开始举办晚会,这些活动都很不错,都很有意义。
记忆最深的、最难忘的是社团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一个就是刊物《曦光》的审批,虽然是校园刊物,在审批上确实一波三折,当然最后审批下来了,最后刊物由宣传部的领导送到校长手里,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最难忘的第二件事就是刊物发刊仪式,由于资金问题,刊物只能印刷很少的量,发刊仪式上一大部分同学没有看到刊物,当时也是比较尴尬。
做文学社团最大的可能就是无偿付出了,因为它无法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在此过程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有份记忆,就已经足够了,不要奢求太多。
糖:你讲究纯粹的文学,没有杂质的糅合,你觉得真正意义上的纯粹除了热爱,无关风月吗?
葛:我觉得首先需要区分文学与写作。很多同学是喜欢写写诗歌,喜欢写写小东西。每个人都有青春,只是有的人把它过得很细腻而已。我知道确实有很多人喜欢写作,但写作不是文学。喜欢文学的当然是喜欢写作,但喜欢写作的不一定是在做文学,毕竟写写东西称不上文学。这样下来,如果你喜欢写写东西,把日子过得细腻,那就坚持下来,能有一两个这样的好朋友能够互相切磋,互赠诗歌,我觉得是人生一大乐事。把日子过得细腻,把时间过得慢一些,在这些日子中,你会寻找到更多!
糖:互联网市场下,媒体写作者大都抱着功利心去写作,很难沉下心来创作!你觉得这样的文字输出有什么优劣吗?
葛:功利性写作是不利于整个文学发展的,我们目前获得一些重要奖项的作品都是扎根人们生活中的,切切实实的反映乡土人情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比如余华的作品,莫言的作品,余秋雨、宗璞的散文。比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沈从文的《边城》,这些都是扎根时代的文学精品。作品一定要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作品如果不能切实反映时代的真实生活就是伪心的作品,追求短平快必然会被淘汰。当然文学创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创作,有兴趣的就需要认真对待。在对作品创造上容不得态度上的不认真。任何文学上的作品也不需要大批量的输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适合阅读终将被淘汰,而那些真正扎根于人民的作品是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深邃、有阅读价值。
糖:热心公益的你有曾常去看自闭症儿童,在敬老院照顾老人,你觉得公益带给你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葛:公益是个人比较喜欢做的吧,奉献给他人,本身就是在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身也是双利的事情,方便他人,快乐自己。我更喜欢在公益中给他人带来的改变和快乐,对自己来说也是在精神升华。公益需要量力而行,兴趣而做。
糖:如何看待以访谈方式求事实,明真相?以及实地访谈过程应当注意哪些细节?
葛:访谈是一个走近别人的一种方式,我国历史以来就是述而不作的传统,比如孔子历来述而不作。自己不会去专门刻意去写一些东西,而是在交流中传达思想,传达理念。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述而不作。访谈能够增进交流,但是访谈者是否吐露真情有待考察。实地访谈可能更加与访谈者面对面交流,双方获得的体验更好,访谈内容真实性更高。无论怎么样,访谈是一种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调查的重要方式。
糖:你会在公益这条路上走有多远?同时你想让大众了解到哪些方面,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群体?
葛:未来,希望更多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他人。如果有条件,量力而行,投入到国家的公益事业中,帮助更多的人,无论是在心理方面、教育方面、生活方面等等。毕竟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帮助他人也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体现。
糖:关于媒体运营,相关媒体人如何做到对读者负责?
葛:媒体运营现在问题比较突出,我觉得最大的一块是对事实负责。不可歪曲报道、改变事实,这是媒体人的底线,也是任何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你看到了,可以说出来你看到的,如果你没有看到,选择沉默是唯一的方式。
后记:
一个人的孤独是个人感受,需要的多是亲人关怀;但一群人的自闭和养老则是社会应该关注和关怀的事。儿童和老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强大起来的助力军,一直备受国家政策之优。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的中国必将不负这个时代。
本期主持/
席小华(影七夏),90后文学爱好者、网络作者。
(独家供稿:糖点团队·方糖社;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