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文本有界与多元解读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跟我们探讨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这句话从理论上保证了我们解读文本的自由与自主的权利,但是也容易让文本解读失去必要的严肃性。我也很认同。
随后作者诉说了一个事实,就是“近十年来,许多传统的、经典性的篇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解,但不是正解。”我马上想到许多人对《红楼梦》的讲解虽新颖却不是正解。这样的讲解尽管可以吸一时眼球,逞一时之快,但到底是长久不了的。对文本的解读最好是既够新颖在学理上也经得起反驳和推敲。
接着作者举了《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有人完全否认了她虚荣心的存在。作者就这一解读发表他的观点:“有虚荣心的玛蒂尔德,没什么值得苛责和诅咒的;值得批评的,是她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丧失了理智。而玛蒂尔德之所倚值得肯定,更在于她终于摆脱了虚荣心的控制,勇敢面对自己的弱点与过错,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得责任。” 作者的这一段话让我想起毕飞宇先生在《小说课》中对玛蒂尔德评价:“非常遗憾,敬爱的莫泊桑先生,你全力描绘了玛蒂尔德的虚荣,你全力描绘了命运对玛蒂尔德的惩戒,但是,为了使得《项链》这部小说得以成立,吊诡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你不经意间塑造了另一个玛蒂尔德:负责任的玛蒂尔德和有担当的玛蒂尔德。”作者与毕飞宇先生的观点一致,并未否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应该为了求新颖而新颖,而应当追求在学理上可以经得起反驳与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