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工作的几年,我迷上了推理小说。特别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本一本的看完了几乎她所有的波洛系列。很喜欢这个比利时小个子侦探的人设,喜欢他每次纠正别人的口气,“不,不是法国人,我是比利时人”。(后来才看玛普尔小姐,她个人魅力不如波洛)
很多人看过她小说改编的电影吧,“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等等。这些有名的电影都是大群戏,每个人物的人设都鲜明突出。1974年“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经典群戏电影,包括当时很多英国的老戏骨,还有顶峰时期的英格丽.褒曼。
但个人最推崇的是“罗杰疑案”,是我看阿嫂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这部小说不是群戏,也不大戏。结果揭晓之前一切都是平淡的,缓慢的,但是结尾让我大跌眼镜。现在还记得看到结尾的震撼感觉,“我居然没想到”!对我来说,侦探小说的魅力在于它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成章。人们评价《红楼梦》最大的特点,“草蛇灰线,付延千里”。侦探小说能做到,“草蛇灰线,结尾炸现”吧。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悲剧,侦探小说天生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
后来我开始看日本人东野奎吾,第一本是温馨的《解忧杂货店》。本来不太想再看了,差点以为东野就是这个路线,有点太温馨了。后来先看了“白夜行”的电视剧,口味慎重。后来看书,有点沉重的喘不过气来。《嫌疑人X的献身》也是这个路线。故事里的永远都是有点自闭的主角,躲在阴暗的角落?都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感情,为爱杀人。最近,苏有朋翻拍了这个剧本,个人觉得和日本人自己拍的还是有差距的。主角没那么阴暗,诡异,配角也没那么鲜明。从误入歧途到最后真相大白也那么自然。
我觉得侦探小说吸引人的不止是严密的逻辑推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小细节,真正精彩的还有它刻画的人性。日本的推理小说多数口味很重,人性扭曲。日本人却乐此不疲的描写这种扭曲。阿嫂的书人性却很丰富,有人看似高贵,其实龌龊下流;看似大度其实计较,看似无知其实算计,看似浅薄其实深不可测……柯南说过“真相只有一个”,人性却有很多面。人性的矛盾复杂,成就了阿嫂。
还有一个我佩服阿嫂的,就是她把波洛最后写死了。她最后的《幕》,也是波洛的谢幕,临终前他为了保护别人成了凶手,也最终离去。为什么把他写死?看最后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伤感,有点困惑。也许阿嫂怕有后人假波洛,怕后人的无谓演绎。波洛永远是那个留着整齐的小胡子,纠正别人自己是比利时人,待人和善,火眼晶晶的小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