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篇文章叫:读书的人吃十几年的苦,不读书的人一辈子吃苦。
老实说,对于这句话的观点我不以为然。
以求取功名为目的的读书,是有尽头的,十几年足亦,而对于真正的读书人,读书注定是一生的事。
三毛曾说 :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人民日报前几天发文:没事少迷茫,有空多看书。
可见,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中有书气自华。这是古人对读书的评价。从古至今,喜欢读书的人,读书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是个不争的事实。
小时候,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有工作,唯独父亲没有,父亲没有工作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更有其个人的原因。
历史的原因,是说父亲出身地主家庭,在那个唯成分论的时代,父亲作为被打倒的四类分子子女,想要靠读书出人头地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
另外,从家庭而言,父亲八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奶奶一个人带着七个未成年的孩子过日子,顶着地主婆的名头艰难生活。在困苦的岁月,父亲的兄弟姊妹有人读书,有人远走他乡,自古农村人吃饭,凭的是力气。而那时候父亲是奶奶身边最得力的劳力,最靠得住的帮手,生活的重担自然而然的全压在了父亲的肩头。
再者,父亲没有工作,也与父亲自己的个性有关,父亲从小善良孝顺,家族观念强,不忍心离开受迫害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妹,独自去逃生。
父亲四岁上学,上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迫于生活的困苦,上到初一被迫辍学。用父亲的话说就是,饿着读不下去了。
成年后,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有了工作,唯独父亲。
记得小时候几个伯母都很势利,尤其是二伯母,经常在母亲跟前说:我拉的都比你吃的好得多。为此,父母亲,发誓一定要培养我们兄弟姊妹好好学习,争取考学跳农门,躲开受人歧视的大家庭。
好在兄弟姊妹学习都优秀,一个个相继以优异的成绩跳出了农门,尤其是大弟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跳出了农门。
我小时候,很爱读书,但成绩一直平平。
有一次路过奶奶的门口,小叔正拿着一根骨头吭,一年见不了几次肉的我,当时口水直流,不由得停下步子,站在门口朝里望。小叔看到我一直看,就恶作剧般隔着门把他吃剩的骨头扔给我,到如今我都能想起小叔眼里的挑衅,卑夷和下视,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狗,被人扔一块骨头,还得摇尾乞怜的感谢。
自从经历了小叔的羞辱后,我读书变得更加刻苦,就像较着一股子劲似的。
如今,想起来,我从心里感谢小叔对我的鄙视,让我知耻而后勇,但我不会和小叔有任何来往,毕竟我们终究不是一类人。
那时候,父母教育我们用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读书是为你自己读,你不想一辈子让人瞧不起,就好好读书。”
如今,经常会看到读书有用还是没用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个因人而异的事。有的人不读书也会过得很好,有些人读了好多书也依然过不好。生活和读书有关系,但也不是必然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读书是一种弥补,更是一种选择,与成功并无必然的联系。尤其在这个功利的时代,读书更是一些人眼里不足一提的事,也是一些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
人生看似有很多的机会,其实,关键的就那么几个。如果抓不住,也许一辈子都要为此买单。
读书,除了考学,就是个人兴趣和生活被迫。有的人靠上天给的东西就能活的很好,有的人必须靠不断奋斗才能勉强生活。读书就是奋斗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气质和涵养可以因读书而提升的,就像花草有了阳光和水滴的滋养,长得丰茂。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只鸟,那么,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便可以给他更广阔的天空。
有一句话,说:“读书的人,吃十几年的苦;不读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这仅仅说的是有目标的读书,以应付考学的读书为主,还有就是工作之需的读书,另外大多时候,大多人说的读书更是一种提升和修身养性的学习。
这个时代,知识早已为金钱垫底,投机取巧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对于现在的我,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单纯地打发时间,而是将书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余生不长,我希望能在生活的逼仄缝隙里,读一些书,找到一些诗意和淡雅,用清香,用清淡滋润生命,慢描人生的水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