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在这个世界打拼的我们,永远善良,永远来日方长
大家好,见字如面,我是掌心。
昨天『张培萌时隔四十天发文回应家暴事件』引起全网讨论,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说实话,互联网时代,经历了各种不断反转之后,我们确实难以去判断真假和真相,所以,我也不太敢去分析此中的点点滴滴。
而今天,11月25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不管张先生家暴事件的真相如何,家暴这个事情带给大家的伤害都太大了。
人民日报公众号今日发布的有关家暴的推送中提到:
根据世卫组织曾发布的报告,全球有30%的女性遭受过来自亲密伴侣的家暴行为,其中只有7%的女性选择了报警。
也就是说,被家暴的女性当中只有极少数选择了报警。为什么呢?
面子|家丑不可外扬
我相信很多的女性同胞在遭遇家暴之后,第一个想要倾诉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当受害者声泪俱下地跟父母诉说自己被家暴了的事情时,父母的表情可能从心疼到愤怒,到无奈,再到冷静,然后他们会告诉你,家丑不可外扬。这个事情如果传播出去,会损害家庭的面子和声誉。
他们安慰受害者,也许他只是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心情不好,一时失控;
他们安慰受害者,这个事情说出去对你们都不好,不如原谅他,他以后不会再犯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当中,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任何为损坏家庭面子的事情都不会被允许,受害都被要求隐忍、被要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罪推论|一个巴掌拍不响
在一些家暴的案例中,施暴的这个人可能平常有一份体面甚至高薪的工作,平常待人接物很有分寸,温文尔雅,在邻居、朋友和长辈心目中都是好男人形象。
这样的施暴者施暴之后,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他是那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甚至会让受害者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事情太过分,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么好的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家暴呢?
受害者频繁听到『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观点,得不到应有的体谅和保护,反过来精神上会觉得好像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
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之分,不断在『家暴——求原谅——原谅——再家暴』之间循环,受害者不仅肉体上,精神上也一直受到打击和折磨,严重的甚至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者表现为抑郁症,或者最后忍无可忍,将施暴者杀害。
软肋|为了孩子隐忍
大部分的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有了无论如何也要保护的软肋。遭受家暴之后,受害者首先就会考虑孩子,为了孩子,要隐忍,要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家庭、一个完美的爸爸、一个完美的童年。
即使受害者忍无可忍之时,身边的人也会劝她为了孩子再隐忍,不断地隐忍。
没有一个人,跟受害者感同身受,没人去在意她所承受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勇敢起来,不要让恶魔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我们
这些,也许不是所有的受害女性不报警的原因,却是十分典型的几个原因。
从来不存在施暴者是偶尔情绪失控,只不过是我们常说的欺软怕硬、窝里横。家庭暴力同社会上的那些欺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对你动手的时候出现的恶魔本魔,真的不是突然被附身的,只不过觉得你软弱可欺便动了手。不要期待施暴者会痛改前非从此再不施暴,事后的道歉不过是他在止损和消除内心的罪恶感。
真正爱你的人,从来不会忍心你受到一点点伤害的,更别提对你大打出手了。
我很讨厌有人说要受害者尽量避免触碰到施暴者的暴点,将精力转移到共建双方都喜欢在意的事情上去。这些施暴者已经触犯了法律啊,就应该受到制裁,就应该孤独终老。女性凭什么要去讨好这样的恶魔过一生呢?
我被家暴了,你却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想用之前在网上看到的段子回应:
对不起,我觉得拍得响,
不然你过来,
让我们扇你几个耳光试试
我是掌心,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家暴,万一你遇到了,请在获得自由之身之后第一时间报警、验伤,离开这个恶魔,让他受到法律的制裁吧。
END
我是掌心,爱好插花、阅读、朗诵、文字写作和心理学,职场、情感、心理学是我关注的领域,欢迎大家关注我、与我交流,感恩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