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利用时间把2017年7月份开始到2018年年底新項目的预算表做出来。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要做预算,以及我对于做項目预算的理解与看法。首先,做预算之前要有许多的思考准备,对于未来一年半的规划,以及到底要开几家店?哪家店的营收预估多少?人员怎样安排?基本上必須有清晰的思路。
其实做预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新的項目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路径,或是给自己准备一幅地图。从現在的位置,出发之后要走什么路径,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多少时间能达到目标⋯,也相当于给新项目装上一个GPS。另外编列預算也等于将脑子里面的所有想法透过财务的方式全部过一次,然后绘制一幅蓝图。
对于未来要达成的目标,首先必須统一团队的认知。然而在与这个项目的所有关系人沟通认知时,透过預算表就有一个具体清晰的方向以及階段性目标,依循这样的一个路径怎么往下发展,最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一个结果,让大家都能有个清楚的預期。
另外,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与结果,到底需要投入什么样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投入之后可能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在这里面许多的关键节点会导致无法达成目标的因素都必须提炼出来。这些关键节点或因素如果做不到的时候,那么对我们达到目标的影响会有多大?我們因应的对策是什么?
另外对于资源的投入不外乎有三个部分:
人的资源;
钱的资源;
时间的资源。
在这三个部分,目前团队的短板是什么?需要怎么样来补强以及加入新的长板,这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能不能达成。所以透过編列預算,才能具体的思考,並在前期有所因应准备。
以上谈到的是一个从內部視角,关于内部均衡发展的主要概念。但是,在发展的过程里面,当内部达到均衡时,可能面对的风险就要从外部来思考解决了。吳伯凡老师说过一句话,"在有困难的时候有看镜子,顺风顺水的时候应该要看着窗外",实际上就是提醒创业者,在企业发展顺遂的时候,更要去了解整个外部大趋势的变化,以免环境已经发生转变,自己完全不自知,那么很容易就发生企业接不上时代的趋势而导致毁灭。
所以,在项目启动之前应该要大家一起讨论,对行业的大趋势认知,以及目前的周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那么未来一到二年的短期,三到五年的中长期,会衍生出什么样的一个变化呢?团队成員大家可以做思考及碰撞,得到一个周期性的趋势看法。如此一来,从内部性到外部性,对于这一个新的项目,思考就比较周全,那么失败的概率也就会比较小。
以上就是昨天在编列财务预算之后,心里的一些具体想法以及体会,提供给大家做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