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264)承德小布达拉宫


    清乾隆帝是有名的大孝子,为给母亲庆祝八十寿辰,他在承德避暑山庄北面仿照西藏的布达拉宫建起“普陀宗乘之庙”,意为观音圣地,俗称“小布达拉宫”,为“外八庙”中最大的一座,是帝王烧香礼佛的重要场所,而且在这里还发生过一起重大事件,就是乾隆在此接见了前来归顺的土尔扈特代表团,对他们实施了怀柔政策,成为我国民族大团结的经典之作。

    我和爱人去参观的当天,碧空如洗,阳光明媚,小布达拉宫的白墙红台愈加艳丽夺目。我们穿过巍峨的山门即来到碑阁前,里面竖立着三通石碑,碑文全部出自乾隆之手,分别是《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详细地记述了小布达拉宫的营建过程,以及土尔扈特归顺与后续优抚情况。我端详良久,碑文虽清晰可辨,但读来还是颇费眼力,就边走边查阅相关资料,对土尔扈特部的归顺有了深度了解。

    1625年,土尔扈特部落因蒙古族内乱跋山涉水迁往欧洲伏尔加河下游,建立起土尔扈特汗国,但面对强大的沙俄而逐步沦为其附庸,且不断受到俄罗斯人的压榨与侵蚀。1771年,土尔扈特发动反俄武装起义,并举族东移,踏上万里长征之路,沿途屡遭截击,他们由出发时的17万人锐减至6万。经过8个月的浴血跋涉,终于抵达新疆伊犁,想在此割据一方,可清廷早已陈兵固守,土尔扈特最终决定归顺大清国。

    其首领赶往承德觐见清朝皇帝,乾隆在小布达拉宫盛情款待了以渥巴锡为首的80余名土尔扈特人代表,对他们重回祖国的怀抱表示热烈欢迎,并且予以重赏,包括封官赐爵,以及赠予20多万头牲畜、4万余袋粮食、2万封茶叶和多如牛毛的衣物。但乾隆为防备土尔扈特再次反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把他们分散安置,从而一劳永逸地加以统治。

    我在感叹乾隆处理民族事务的老辣手法之外,更对普陀宗乘之庙的雄奇赞叹不已。庙内的一众殿宇沿山坡依次抬升,拾级而上时不自觉地会产生朝圣之感。60余座平顶碉房散布在坡地上,似是无数喇嘛矗立左右,口诵梵经,劲吹长号,庄严肃穆中透着空灵,令人内心澄澈而通透,好像融入到了蓝天白云中,忘却凡尘,心静如水。

  穿过五塔门与琉璃牌坊,绕过中罡殿,巍峨的大红台即跃入眼帘,10多层楼高的宽大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似是观音菩萨在召唤人们去朝拜。沿着曲曲折折的矮墙继续上攀,我忽然发现在墙头的琉璃瓦上趴着一只大黄蜂,它面朝红台匍匐着身躯,恍若虔诚的信徒正在行长跪礼似的,甚是神奇。我忙指给爱人看,她竟双手合十向其深鞠一躬,完全被那小生灵的虔敬行为所打动。

    攀爬过几百级陡峭的台阶,我们终于抵达大红台之顶,上面是一圈回形建筑,中间为“万法归一”大殿,红柱彩檐,非常壮观,尤其是覆顶的鎏金铜瓦,如鱼鳞状铺陈开来,璀璨夺目。我绕其一圈,从不同角度为金顶拍照,行至西北角时,正好太阳悬在塔尖上,似是为大殿镶上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犹如佛法普照,闪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你慢点,别急!”一中年妇女跟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也登上了大红台,老人看上去大概有七十多岁的样子,腿脚还十分灵便。“请问您多大年纪?”我好奇地询问,“89了!”老者朗声答道。我大为震惊,即跟其攀谈起来,询问他身强体健的秘诀。“我不信教,但心中有佛,就是与人为善,凡事想得开,不自寻烦恼,多走走多看看,身体自然就没什么毛病了。”

    他的话犹如给“万法归一”做了注解,心净自然佛,不为琐事所扰,不为众人所困,坦荡做事,大度为人,焉能不气定神闲?放空心绪,放飞身形,便处处皆景,即时时欢悦。我如礼佛一般连连向老者致敬,而心境也愈加澄净透亮,急呼道:观观音圣地,圣观观自在。

    2024.10.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