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办公楼和办公室门口前,我会感到恐慌,与学生互动也成为我需要忍受和逃避的事情。长达17年的本科教学生涯,让我感到身心俱疲。害怕面对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自己的学生,工作中还时常感到空虚、缺乏成就感,以及因此而产生惭愧感。”
“有一年放暑假,我班上一个平时对老师很不客气很看不起老师的家长,大晚上给我打电话。他说,他跟他儿子吵架了,儿子离家出走了,要我去帮他找?!”
“青年教师的996,真害怕自己哪天一口气上不来撅在讲台上”
某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显示,88%的大学教师感到工作带来中重度压力,“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70%)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第二和第三位因素为“学校的制度和官僚主义”(60%)和“工作量”(57%)
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更是自嘲为“高级保姆”,学生成绩、学生成长、班级管理、家长沟通、学校制度、领导要求、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得休息、以及静脉曲张、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等“职业病”……
“压垮成年人的只有一个家长群,但是压垮教师的还有学校群、班主任群、教研组群……还有满意度调查……”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中,教师很容易出现长期未能有效缓解的工作压力,加之教师这类助人的职业本身需要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在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引发倦怠似乎是必然之路,而且,从教时间越长,职业倦怠导致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越是根深蒂固。
世卫组织将“职业倦怠”列入疾病分类
据外媒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于2019年将职业倦怠添加到其官方诊断手册中。 该更新影响了ICD-11,即世卫组织用于记录疾病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的第十一次修订。
世界卫生组织写道:“倦怠是一种综合症,是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导致的,尚未成功管理。” 根据ICD-11,有三个主要特征。它们是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应该用来做出诊断的因素。
职业倦怠的特征包括三个层面:
1)感到精力耗尽或精疲力竭;
2)与工作的心理距离增加,对工作产生消极、愤世嫉俗的情绪;
3)职业效能降低。
据CNN新闻报道,早在1974年,心理学家赫伯特·弗罗伊登伯格就在研究中使用了“疲劳综合征”这个概念。最早他是在自己和一些同事的身上觉察到这些现象,并在分析后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对于精力、力量或资源的过度需求使人精疲力尽。
而在如今“996是福报”的大环境下,人们逐渐习惯了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同时不得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身心压力。
职业倦怠了怎么办?
随着职业倦怠的发生,相应的副产品也随之增多:
调研发现,令职场人最纠结的职场困扰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占 54.46%,其次是不确定转行还是深耕当前领域,占41.98%。
面对职业倦怠,你会选择当一条咸鱼碌碌度日,还是想做一条能翻身的咸鱼?
笔者接触的众多中青年教师选择了后者。
根据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职业倦怠的后果不仅仅是让人觉得沮丧和疲惫不堪。未被处理和消化的倦怠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包括:过度的压力疲劳、失眠、悲伤、易怒、酒精或药物滥用、心脏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易患病等。
暂时的倦怠可能通过休息放松得以缓解,比如更多的睡眠时间、冥想、做更多的运动、与家人和朋友出去玩一玩,或者参加一些活动。
如果通过上述的方式调整之后你还是发现效果不明显,或者很快又进入到新一轮的倦怠期,那么或许你需要的是更深度的改变。
就像教师。基于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教师更容易看到除学习成绩以外,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多元能力等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更是感受到心理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因而成为重视心理学习的第一批人,也顺理成章成为从心理学角度工作获益的第一批人。
“最早接触心理咨询师是因为这两年在校学生中“自残、自杀”的事件偶有发生,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没有出现极端的事件,不爱学习、沉迷于游戏、在失恋的痛苦中难以自拔以及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现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直接负责人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快乐地成长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某高校辅导员
“教育工作难做啊,像我们这种小地方,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太希望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了,这个“好成绩”的目标压得学生、家长和我们这些教师喘不过气来,结果却事倍功半。
一个偶然的个人原因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现在已经学了三年多,带班的方式不一样了,今年我们班超过一半考上了重点!”
——某高中班主任
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是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的事,让心理学知识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助推器,越过职业倦怠的山丘,守护自己的初心,可谓是这些教育工作者们跳脱“内卷”智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