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学业向来繁重,从十几年前宣传减负,到今天为止,孩子们的功课可谓是越减越重。
幼小的身体和心灵,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学校里诸多条条框框的规矩,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本来应该天真活泼的年纪,个个都被学习逼迫得老气横秋。
学校老师为了完成上级领导的任务,若是觉得课程内容对于孩子来讲过于艰难,或者为了班级平均分的排名,干脆拎上家长一起“奋斗”,苦逼的家长们除了上班工作挣钱回到家里还要陪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等于是额外干起了家庭教师的职业。
于是乎,孩子的成绩要是不甚理想,学校家庭一起炮轰,幼小的心灵饱受无情摧残。你说什么?家长脾气太大,应该对孩子多一份耐心?你肯定没体会过,当老师单独找你家长谈话,或者在家长群表扬几个优秀生以暗示其他孩子做得不够好时,抑或是在群里直接点名批评时,你的火气面对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你还能憋得住吗?
那么,在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不耽误孩子的学习能力,又能找到孩子的乐趣所在?
美国作家科琳宝姆的作品《死亡诗社》中的基汀先生对他的学生们讲:“人生就应该快乐的,要抓住每一天,孩子们。让你们的生活变得非凡起来”。“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基汀先生鼓励他的学生们在枯燥繁重的课业之余寻找、发展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他的教育理念包括课堂上的实际操作都充满了与世俗教育理念的对抗与反驳,毫无疑问,他是特立独行的,同时他的教育观点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他试图帮助他的学生们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基汀先生的影响下,尼克决定选择自己喜爱的戏剧,他立志成为一名戏剧演员,并且参加了学校戏剧表演,他的父亲极力反对他做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他对他的期盼是尼克将来进哈佛,成为一名医生。
尼克深信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戏剧演员,而不是一名医生,只因他是真正热爱做这件事情,并且他真的做到了,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他赢得了掌声和自信。故事的结尾非常遗憾,尼克因反抗不过父亲的意志,绝望之余选择了开枪自杀。
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遗憾,基汀先生因被涉嫌带领学生违反校规,又被尼克父亲污蔑,认为都是他带坏了孩子们,尼克的死和他脱不了干系,基汀先生只好被迫被学校开除。
整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我们的孩子到底要不要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且鼓励他将这个爱好坚持下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是单一地背负繁重的学习,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在他的《让天赋自由》的前言开篇第一句:找到你自己的天赋,对于你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你到底是谁至关重要。他在每个章节都有通过挖掘、发展自己的天赋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吉莉安是一个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书写糟糕,考试成绩非常差的学生。学校认为她有学习障碍,她的母亲为此非常担忧。所幸,当她的母亲带她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们遇到了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医生对于吉莉安的情况没有仓促下定论,而是细心观察。结果是,医生告诉吉莉安的母亲吉莉安并没有什么学习障碍,更没有什么毛病,她只是一个舞蹈天才。
后来,吉莉安的母亲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她送进了专业舞蹈学校。如今,她成了世界闻名的吉莉安,最有才华的舞蹈创作家之一。
在中国,孩子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丧失了原本旺盛的探索精神。通过九年或者十二年的苦战,甚至从小学开始逐渐失去自我。一个失去自我的灵魂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对生活,对任何事都不会有激情。人生的意义也就到此终结了。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大学生杀人之类的新闻也是频频出现,这跟机器人一般长久学习不能说毫无关系。
我们帮助孩子寻求他们真正的自己,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兴趣所在,更需要长久地支持他们。虽然在中国,用所有时间发展孩子的特长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在黑暗的生活里寻找哪怕只有一丝光明。正如基汀先生对他的学生讲的:人生就应该快乐的,要抓住每一天,孩子们。让你们的生活变得非凡起来”“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让我们的孩子在真正喜爱的事情当中,遇见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