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足球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足球经纪人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足球世界不可或缺的一股势力。像门德斯、拉伊奥拉这样手握数十甚至上百位足球巨星及青年才俊的巨鳄甚至可以一个人对整个足坛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而在20世纪50年代前,以英足总为代表的足球世界始终坚持足球运动的“业余”属性,即所有参加足球运动的球员均应该有其他职业,而不能是职业球员。
中国近代足球史上著名的“陈曹受薪案”导致陈光耀和曹桂成这对“中华之翼”蒙受了长时间的不白之冤,起因就是香港足总怀疑这两人收取了上海乐华队的薪水,成了职业球员。
(相关阅读:【干货来了】16岁进中国国家队的天才,却惨遭香港足协扼杀前程)
因此,在那个连球员领取薪水都会受到调查的年代,足球经纪人这个职业根本就不会存在。但不会存在并不代表不会有人做“经纪人”的事情。
中国国家队20世纪20年代的主力中前卫黄瑞华就是有据可查最早有“足球经纪人”行为的足坛人士。
国家队的“铁头”主力
黄瑞华的足球生涯起点很高。他出道时正值中国足球第一次新老更替时期之时,曹福祥、黄柏松、梁棣芳等中国足球第一批“黄金一代”正在逐渐淡出球坛。黄瑞华抓住了这样一个好机会,在1925年中国国家队和香港南华队的双料主力中前卫梁棣芳退役后迅速填补了他的空白,成为了香港南华队的主力中前卫,并且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而在国家队层面,黄瑞华也完美的填补了梁棣芳退役后留下的空白,从第六届远东运动会起连续八年牢牢把持着中国国家队主力中前卫的位置。
黄瑞华身材强壮,体能充沛,在比赛中拼抢积极,毫不惜力,拦截能力非常了得。在黄柏松逐渐淡出足坛后,他的头球功夫在国家队中首屈一指,得到了“铁头”的美誉,意思是仅次于黄柏松的“铜头”。在20世纪30年代黄美顺变换位置后意外崛起之前,黄瑞华是当时亚洲足坛最优秀的中前卫,即使在远征澳大利亚期间面对人高马大的澳洲选手也丝毫不落下风。
沟通沪港足球的桥梁
黄瑞华虽然球技出色,但更能让人记得的则是他一个人往来沪港两地,为沪港足球交流所作出的努力。
【上海有个好老板?那就把自己和队友一起“卖”了】
在那个交通工具落后,两地交流困难的时代,黄瑞华几乎是无师自通的干起了“贩卖人口”的足球经纪人买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成为了香港足球和内地足球交流的纽带。
黄瑞华第一次“贩卖人口”的尝试是将港岛天才曹桂成及自己的胞弟黄瑞和带去了上海三育队。
上海三育队当时算得上是上海足坛的超级豪门,俱乐部老板程贻泽跟广州恒大队老板许家印一样也是搞房地产的大亨,在目睹了外国球队称霸上海足坛后,立志要建立一支中国人自己的强队击败那些趾高气扬的外国球队。
上海三育老板程贻泽
这位程贻泽老板组建俱乐部的做法跟他的后辈许家印如出一辙,也是从挥舞支票本开始的。他不仅组建了上海三育队并私人掏腰包建立了球队专用的足球场,而且亲自出面游说足球名将加盟,许诺“凡加盟三育球会之球员,俱安排职业,提供住房及困难补助,论功行赏。”
广州恒大并不是中国金元足球的始祖
在这种高待遇和高规格的邀请下,李启明、李惠官等广东足坛名将纷纷加盟。但程贻泽亲自前往香港邀请李惠堂等港岛精英时,香港足坛的名将们却纷纷遭到了拒绝了邀请,只有黄瑞华被程贻泽的诚意所感动,跟随他回到了上海。
抵达球队后,黄瑞华根据球队的人员现状,向程贻泽提出了放弃邀请香港名将,转而邀请香港有潜力的年轻人的设想,并向他推荐了当时香港足坛最负盛名的天才少年曹桂成。
在黄瑞华的牵线介绍下,1926年初上海三育队的老板程贻泽以重金将不到十五岁的曹桂成及黄瑞华胞弟黄瑞和带回了香港。
【老板不在了?那又把自己和队友“卖”回去】
等到1926年7月另组香港中华队的梁玉堂、李惠堂等人四处招兵买马时,才发现曹桂成这位港岛天才居然已经被上海三育队暗度陈仓弄到上海去了。
于是梁玉堂和李惠堂两人亲自奔赴上海游说。眼看自己在国家队的队友和队长亲自前来,黄瑞华也有些左右为难,正准备向老板程贻泽建议将曹桂成暂时租借给中华队时,这位三育队老板居然突遭绑架。
在三育队人心惶惶之际,黄瑞华的“经纪人”天赋再次闪光,成功将自己曹桂成、黄瑞和三人又运作回了香港,加盟了港甲新军中华队。
【老板又回来了?大不了咱再“卖”一次】
1927到1930年,帮助球队在香港甲组联赛实现了三连冠之后,黄瑞华得到了自己原先的老板及合作伙伴程贻泽已经顺利渡过难关,要再次组建上海优游队的消息。
深感1926年出走有些不仗义的黄瑞华再次与程贻泽联系,义务帮助上海优游队在上海招兵买马,并最终成功邀请到陈光耀、孙锦顺、李硕友等三人与自己一同加盟上海优游。
随着年龄的增大,此时黄瑞华的竞技状态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无法担任球队主力,但他邀请而来的三员猛将却个个发挥出色。尤其是“球形闪电”孙锦顺首次亮相就上演帽子戏法,最终帮助优游队夺得了中华联赛冠军,圆了程贻泽老板十几年的冠军梦。
【写在最后】
中华民国时期,足球运动说到底只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娱乐项目,甚至整个体育领域都并没有受到政府和民众普遍而持续的关注,因此现存的史料其实并不齐全,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管中窥豹,去畅想那些中国足球“启蒙时代”明星们的风采。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3、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4、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筹备委员会编:《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总报告》,上海:中华书局,1937;
5、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大象出版社,2009年;
6、阮蔚村:《远东运动会历史与成绩》,上海: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7、沈云龙:《抗战十年前之中国》,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8、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
9、《申报》,1910-1948。
部分图片出自中国足球研究院051所作《国足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