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去看了一遍电影《明月几时有》,这次观影忘掉演员本身和已知剧情,只把自己沉进去,随着剧情走,与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这部电影有一种很特别的东方气质,讲的是沉重的国仇家恨、生死离别,用的却是细腻克制的清淡口吻,延续了许鞍华一贯的风格:零碎、写实、诗意。某种程度上,《红楼梦》也是这种风格。曹雪芹写的不过是吃饭、过节、赏花、写诗、吵架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但是却一点一滴地铺陈了人物的命运。
记得曹雪芹和许鞍华都是双子座。关注细碎散乱的微小之处,是双子座的长项。
第一次看完电影后,写了一篇文章,粗浅地点评了演员的演技和电影的优劣。第二次观影后,脑子里总是浮现一些瞬间,让我感慨良多的瞬间。想写一些东西,却总是找不到表达的切入口,有些烦躁。搁置了几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写我想表达的内容了。
电影里那些打动人心的瞬间,是我心底反复咏叹的溢满华彩的断章。
1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方兰回到了家,站在楼梯上,向上张望,窗帘还是往日的颜色,窗户边的餐桌陈设也一如往日,只是母亲不在了,再也不会回来。她的脑子里忽然浮现了这段文字,一个字一个字铿锵有力地蹦出来。
那时她家的租客忽然要搬走,她这时才知道男租客沈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茅盾先生。她和茅盾先生攀谈起来,兴起时背诵了这段文字。她一向极喜爱茅盾的文章,常常读,读多了就记得滚瓜烂熟了。战争岁月诸事艰难,她依然渴求精神食粮。
她背诵这段文字时,满心都是对茅盾先生的敬慕,声音珠圆玉润,洋洋盈耳。
那时她还不知道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早已开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在两人的天地里安静从容地过日子。
她生来就是倔强和无畏的。几年前香港沦陷,学校关门了,她这个小学老师失业了。父亲和大妈还有哥哥一起生活,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国仇家破这么沉重的事情一齐压过来,她也没觉得天塌下来,她什么都不怕。
她送走了茅盾夫妇和邹韬奋先生,认识了刘黑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干劲十足。对于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死的却是母亲。
她进入市区中队以后,母亲担心得一宿宿都睡不着,她都没有安慰过半分。
站在楼梯上半天,方兰不想上去,她怕看见屋子里空空的。她也不想哭,哭声会破坏屋子的安静。
那天她背诵这段文字时,不知道忙碌的母亲听见了没有。
那时她心里诗意盎然,激情满满,早已耐不住苦闷无聊的日子。
茅盾先生的出现,刘黑仔的出现,都是她平淡生活中的亮色。
母亲的存在是她生活的底色。她以为母亲会一直都在。
2 你别担心,天台上有地瓜,有南瓜,够我们支撑好一阵子
战乱年代,食物比黄金还贵重。
方兰还算有口福的。
李锦荣走之前,给了她两块蛋糕,那天她生日,放生了家里的小兔子,母亲本来想把小兔子做成菜的。
再饿也不差一只兔子呀。
那两块蛋糕她吃得很细,只舍得吃掉了皮。里面的芯要拿回家。
没想到那天晚饭那么丰盛。
居然有肉。
桌上盘子扣着盘子,母亲怕菜凉了,一直在等她。
这么隆重丰盛,母亲以为锦荣也会来的。
他们分手了。世道这么乱,她不想为儿女情长难过。
母亲抱怨沈先生沈太太没打招呼就走了。母亲不晓得茅盾先生的名声有多大,也不在意,对于琐碎的礼节,却看得比什么都重。
沈先生沈太太交了一个月的房租,只住了五天,她们已经占了大便宜了。走得太匆忙,沈太太还留下了好多罐头和米,够她们吃上一阵子了。
母亲笑得狡黠满足,示意她别再出声。
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晚餐只有南瓜和包子。
南瓜一片片饱满金黄,切得很匀整。南瓜能带给人极强的饱腹感。
怕她不够吃,母亲还把自己碗里的包子塞给她。
母亲安慰她,你别担心,天台上有地瓜,有南瓜,够我们支撑好一阵子。
外面又乱起来了。她早吃够了南瓜,跑到阳台上看热闹。母亲生怕她被日本兵看见,硬把她拽回来。她气鼓鼓地攥着一个包子回了自己的房间。
她百无聊赖地待在天台上。突然一阵微小的响动。有人来了。
刘黑仔仿佛从天而降。
她有一瞬间以为他要杀人灭口呢。
他却用一个半的眉豆茶果收买她跟着他干革命。
一切都被母亲看见了。母亲很开心,她巴不得女儿早点出嫁。
她把眉豆茶果上交给母亲。母亲满足地笑,跟她打听刘黑仔。
她好无奈,完全不是母亲以为的那样。
她刚刚想好去干革命,还顾不上儿女私情。
母亲不一样。她觉得抗日闹革命是大人物、英雄们的事,与她这个年老的妇人无甚干系,跟她的干瘦娇弱的女儿更无甚关系。
吃饭是她最关心的事情,最最关心的则是女儿什么时候嫁人。
3 到今年年底,我就27岁了
如果没猜错,方兰喜欢过两个男人。
第一个是同事李锦荣。
她生日那天,他突然向她求婚。
她觉得太草率了,就没有答应。战总有打停的那一天,哪能随随便便就嫁了。
他马上表示自己要走了。
要走还和她求婚,太没诚意了。
她很生气。
两人就分手了。
几年后她心急如焚地在码头等母亲,从黄昏等到天黑,母亲都没有来。李锦荣却来了。
他们久别重逢,情不自禁地拥抱,顾不上会不会被人跟踪。
李锦荣告诉她母亲被捕了,关在宪兵队,处境很危险。他可以想办法里应外合,帮她救母亲。
李锦荣在为日本人工作。
她相信他,不会是汉奸。
这么危险还跑来见她,他心里还是有她的。
她很感激他,也很舍不得。
他要走了,笑着说我怕有人跟踪我,就不过去抱你了。
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他。
第二个也是同事。方兰喜欢的第二个男人,也算是同事。
除了阳台那次见面,他们俩的每次见面都很惊心动魄。李锦荣个性沉郁内敛,刘黑仔明朗又冷静,似乎和她的性子更合拍一些。
这一次见面,他们要和彼此告别。
刘黑仔要远行了。她很细心地打扮自己,穿着客家妇女的衣服。
刘黑仔很幽默地告诉她,他们能这样告别,他已经很满足了。他和队友都是以死亡来作为告别的方式的。
战争就要结束了。她希望他们以后还能遇见。
她很认真地告诉他,她本命叫孔秀芳,他通过这个名字查档案就能找到她。
她还告诉他,她今年年底就27岁了。
她想他能明白的。
他不敢承诺。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他杀人的时候不会愧疚,他觉得自己和被杀的人很快就会再见,不过是早死一点和晚死一点的区别。
她今天很美,笑容格外甜美。她想他记住她这个样子。
他记住了。最开始遇到她,他就记住了她的样子。
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这部电影和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抗战片很不一样,可能大部分观众还不适应这种平缓琐碎的节奏。大家更期盼英雄从天而降,奏响胜利的凯歌。但是,导演倾力描绘的却是小人物的故事,描绘他们在破碎动乱的岁月怎样尽最大努力把生活过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描绘他们忙着在战火中坚持那些微不足道的快乐和礼节,忙着没有真的搞懂革命就已舍身取义了。打动我的,恰好就是这些细微琐碎的平民生活。
战争结束了。那些为香港这片土地流血的人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已到暮年的彬仔对他们念念不忘,他的思念和孤独通过梁家辉已臻化境的表演传导给我们。感谢许鞍华,赋予了这部电影别具一格的人文关怀和独到的东方气质,让这部命题作文式的主旋律作品没有沦为常见的俗套的抗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