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蓑依说:“普通人在经历这个世界,写作者在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 自从开始学习写作,观察、体验生活的意念越来越刻进我的脑海,爬进我的心里。脑子里无时无刻都想着写作,跑步时想着,家务时想着,随时捕捉脑海里的想法。阅读时也从写作的视角读书,阅读中作者的细节描写处都会吸引我驻足慢慢欣赏、品评。越来越意识到细节描写是作者写作功力的体现。发现越厉害的作家,他们的细节描写越精妙。
为什么作家都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
通过细节描写能够让读者和作者感同身受,和作者去交心;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让所写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生动。否则文字苍白无力又无趣。作家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语言大师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我们细节描写学习的典范,像孔乙己、范进、祥林嫂等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细节描写呢?我根据写作营的学习课程,并搜集了关于细节描写的资料,总结了以下五个点。
1.画面感思维进行写作。
写作的时候想象肩上架着一台摄像机,只写摄像机能够拍下来的东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荷塘的四⾯,远远近近,⾼⾼低低都是树,⽽杨柳最多。这些树将⼀⽚荷塘重重围住;只在⼩路⼀旁,漏着⼏段空隙,像是特为⽉光留下的。树⾊⼀例是阴阴的,乍看像⼀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带远⼭,只有些⼤意罢了……”,如同肩头架着一台摄像机,拍摄着荷塘四面,缓缓移动,将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2. 听觉、视觉、味觉等多感官都用上。比如作家张佳玮写早餐的一段:“油条配豆浆是常态。油条拧出来时,白油滑一条;下了锅,转黄变脆,捞起来咬,刺拉一声。油条两头尖,最脆而韧,蘸酱油吃妙得很”,听觉、视觉、味觉都有,通过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了油条。
3. 把抽象词语具体化。多用名词和动词具体地描写人物,少用抽象的形容词。作家阿城在《棋王》里描述一个人爱“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地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整个儿食指摸进嘴里。”阿城的这段吃的描写,通过细化动作,好像是电影的慢镜头,把每个细节都拍下来,给人活灵活现的生动感觉。
4.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冯骥才在《逛娘娘宫》中, “内中有一个胖子,五十多岁,很大一顶灰兔皮帽扣在头上。四四方方一张红脸,秤砣鼻子,鼻毛全支出来,好像废井中长出的荒草。”“随着脑袋后仰过猛,头上那顶大兔皮帽被抛在身后,露出一个青皮头顶,见棱见角,并汗津津冒着热气,好似一只没有上锅的青光光的蟹盖儿……”,透过文字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卖空竹的胖子的剽悍和霸气劲的厌恶。
《克拉拉与太阳》描写咖啡杯女士,“从后面看,披着厚厚的羊毛大衣的她看上去小小的,宽宽的,肩膀圆圆的,就像倒扣在红架子上面的陶瓷咖啡杯”。
5.变换角度,从多个层次去写。汪曾祺先生的《栗子》,单是栗子的熟食就从北京的糖炒栗子、昆明的糖炒栗子、宋朝的炒栗子、日本的炒栗子多个角度,时间、空间多个层次去写,内容丰富,变化无穷。
6.运用联想。冯骥才的《夕阳透入书房》,“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挺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联想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总结,仿写。
细节描写不是细枝末节的描述,也不是矫揉造作的文字堆砌。而是认真观察生活,精心锤炼语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写作即生活,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这两个习惯变成我们肌肉的记忆;并且多练、多读、多写,慢慢提高功力。相信假以时日,我们都会写出情感细腻、感染力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