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中外交流、传播中,集中的以某一个具体人的形象,来代表并践行了中华文化的诸精神。这其中,在以古代邹鲁地区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佳话。东方文化中的“上善若水,以善为美,普济劝善,从善如流”文化内涵,就从“善国”从“首善之区”在海外极具表现力的传播感染中,将“善”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故事化践行。
善文化的层次
一位叫“雪漠”的网友这样对善文化的层次进行界定:
小善,就是仅仅让人得到金钱、物质的帮助;中善是授业,解惑;大善是传道,传播真理,传播为人之道。所谓小善,就是当这个行为停止了的时候,他的影响力和效果也中止了。比如,当某个贫困生用完了人家给他的2000元钱,如果他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他甚至还可能认为本来就应当“杀富济贫”,别人的钱不用白不用,那么,当这2000元钱被他用完了的时候,这效果也就中止了,甚至还可能有副作用。而大善就不会因为行为的停止而中止。大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如果让人明白了,这种善就永远扎根在他心里,影响他一辈子。而且,这个明白了的人,还会把这个善的光明传播给更多的人,一代代传下去。
小善层面是物质,中善层面是精神,大善层面是灵魂和信仰。大善,就是把这种物质的、精神的,变成一种文化和信仰。文化可以传承,可以信仰,不求回报,这才是人类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以大善心,做大善行,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善家,大善无我,善行天下。
谁是“善文化”最好的践行者
说到善,我们最容易想起两个人的话,一是老子的“上善若水”,二是孟子的“善国”实践。
老子的“上善若水”, 善是“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这是对有这种能力的人提出的最高要求或者标准。
而孟子则是“上善善国”。
孟子在其推行儒家“仁政”的“周游列国”期间,在魏国遇到了滕国的太子。后来在孟子的影响下,孟子的祖国“邾国”之邻国——“滕国”举国上下,进行了全国性的“善行义举”教化实践。
据记载,战国时期的国君滕文公礼纳贤士,名家名人纷纷奔滕而来,其中多次礼聘孟子请教治国之道。不久滕国名声大振,各诸侯无不刮目相看,称滕国为"善国"。滕文公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效法先王,施行善政,实行善教,政绩卓著,名声大振。楚国、宋国等国的人,也都慕名纷纷来到滕国定居。滕文公任政期间,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
滕文公因此博得一个"贤君"的美称,滕国也被誉为行圣人之道的"善国"。
“上善”,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标准,更应该是让一个国家,“举国皆善”,让一个国家人人成为“上善之国”,孟子,是有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并进行社会实践的。
孟子对“善美”文化的界定
《孟子·尽心下》上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心中喜欢的或追求的就是善;自己身体力行对善的追求就是信(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就是美;不仅完完全全做到善,并且能够放出光辉表现出来就是大;不仅能放出光辉,并且能融会贯通使他人感化就是圣;圣修养到了神妙不可测度的境界就是神了。
“欲”之目的性通于“善”之伦理意志的趋同性,“可欲”是“合目的性”的理想境界,偏向于未来时空, “可欲之谓善”是对伦理信念同一性的把握与描述;
“与人为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润滑剂。
“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话的本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汲取别人的优点,同别人一道行善。
孟子还说,子路听到别人把他的错误指出来,就非常高兴。禹听了善言,就给人行礼。禹更是善于向别人学习,抛弃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长处来改善自己的行为。禹从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做到天子,从别人那里吸取了许多优点。所以,君子的最高的德行就是取人之长,共同行善。后来与人为善的语意又有了引申和发展,指的是以善意的态度对待和帮助他人。
善美文化是社区、乡贤治理传播之魂
中国的儒释道法墨佛都是劝人向善,即使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会独善其身;即使不主张以德报怨,也会恩怨分明。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孟子的观点来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及希”,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人既有肉体,即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禽兽所共有的。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真善美,三种价值。学问、艺术、道德几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这就是说,有无价值,就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 和成就的大小。
与人为善,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们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这,就是“上善与国,美美与共,财富丝路,善美世界”的“善端”与“心态”。
战国时代,孟子通过对区域领导人“滕文公”的“具体指导”,能让一个诸侯国成为举世皆称的“善国”,今天,我们依然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以“上善若水,以善为美,普济劝善,从善如流”的善文化精神,以邹鲁圣地具象的文化符号,及华人圈的影响力,引领“一带一路”经济带以孔孟之乡为源点,“向善”、“称善”,“ 以善为美,从善如流”。从而达到“美美与共”,“尽善尽美”的文化格局。
(作者冯彬,山东邹鲁文化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