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是台湾作家蒋勋的一部力作,他带着探寻吴哥之美的愿望,经历了十几次吴哥之旅完成了这部优秀作品。
这本书一位爱好旅游和写作的美女姐姐推荐给我的,是她去吴哥旅游的课前作业。起初放在案头,粗略看了看书中的图案,从内心讲,我并不是很欣赏这种美,或者说不能接受。因此,放了许久没有打开细看的心情。前不久,她索要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要好好拜读一下了,毕竟蒋勋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没想到,读进去,领略到了一种真正意义的美,妙不可言。感触最深的是蒋勋老师对美的深刻领悟。
作者写吴哥最深的感触是:他认为这是一段完美的一段旅行,吴哥之美,是修行的路上一段必经之路。寻找不一样的美,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高棉的微笑,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浮现。吴哥王朝时期的繁荣昌盛远超我们的想象,一个如此文明的的帝国又是经历了什么?红色高棉,肥沃的这片土地,唯有这一颗颗千年的古树才是最好的见证。
的确在作者眼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寻常的美。
对于吴哥的认知,我没有亲眼所见,从书中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是,通俗的理解是一片废墟。但从这篇文章我们却发现作者挖掘到美的不同内涵。
他以画家的眼光探寻吴哥的建筑之美
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寺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尺度甚大的吴哥城,或是比例较小的寺院,都是方方正正的格局,有严谨的规矩秩序。
作者又从画家的角度欣赏到留白的艺术美感。 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的力量,像宋画中的“留白”,像书法上说的“记白以当黑”。它被誉为建筑奇迹,完全在于建筑者对人性的透彻领悟。他们不是在盖房子,而是为这个城市留下心灵的空间,是“城中之城”,是肉身里心灵的独白。
因此,观赏吴哥,我们不仅看到吴哥建筑的精细繁复,华丽而崇高,也是在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
他以作家悯人的情怀关注吴哥的文明。
吴哥城曾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最繁荣、最文明的王国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从9世纪的最后10年耶输跋摩一(Yasovarman I)迁都至吴哥直到13世纪初期,吴哥诸王统治着南起中南半岛南端,北至云南,东自越南,西到孟加拉湾的大片土地。自闍耶跋摩七世后,国势逐渐衰落,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此后该城便被废弃。
吴哥曾先后两次遭洗劫和破坏。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柬埔寨时,吴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罗军队的入侵,攻陷了吴哥。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被遗弃,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热爱探寻美的人们开始关注这个淹没在热带丛林里的王朝。虽然都城挪到金边,但这里吴哥的人们还是不能忘怀这里,即使这里遍布埋藏的地雷,很多人们还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会遇到被地雷炸残身体的孩子或成人乞讨,守护着被毁坏的遗迹。
不管这里是繁华还是被洗劫后,文明依旧被守护和传承。
他以诗人敏感的心灵触摸吴哥的柔媚。
来到吴哥,最触目惊心地应该是石头雕刻的建筑群,高大俊伟;还有热带雨林植物盘根错节、横斜虬结的树根。但作者却以细腻的情思发现吴哥的柔软的美丽。
在石头组成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微笑。
闍耶跋摩七世,一个吴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他在晚年,把自己冥想静定的微笑的面容雕刻在建筑物上。那些微笑,高高低低,错错落落,一直闭着眼睛,只是淡淡地微笑着。即使经历了被抢劫的磨难,却一直抹不掉那静谧的微笑。石头的坚硬都消失在这迷人的微笑里。
“斑蒂丝蕾”以十分亲近人的尺度布置成温暖的空间院落,给人的感受是谦逊宁静。她的图案像波斯的地毯,像中国的丝绣,像闪动的火焰,像舒卷的藤蔓,像一次无法再记起的迷离错综的梦。
吴哥的晨晓和黄昏都让人沉醉在梦幻中。
作家心中吴哥的美也许不止于此。
真到吴哥我也许不能透彻感悟到这种崇高静穆的美丽,但还是被优美文字深深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