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病机总论
1.月经生理周期:卵泡期 (阴生、滋阴)、排卵期(滋阴补阳)、黄体期 (阳长、补阳)、月经期(活血化瘀)
2.月经不调有三:脾虚、冲任损伤、痰脂凝滞。--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
3.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4.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5.治妇人之疾,先须调经---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6.“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肾);天癸既行,皆属厥阴(肝);天癸既绝,乃属太阴(脾)。”——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7.“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8.“调经莫(要的意思)先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清·程杏轩《医述·月经门·引汪石山语》
9.“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中病即止,不宜过剂。”——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10.“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矣。”——清·肖慎斋《女科经纶·月经门》
11.“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调经》“血热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阴气之虚实。”——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月经不调)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月经先期,大都是火热引起,量多,则是实火,量少则是阴虚之火。月经先期,也有无火者,是由脾不统血,则补中气、固命门,健脾养肾。
12.“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调经》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过期而来,乃总血虚。”——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
月经后期,量少,虚寒,量多为实寒。
13.“先期有火,后期火衰,是固有之,然持其一端耳。如虚不能摄,则虽无火,亦必先期;或血液渐枯,则虽有火,亦必后期。”——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月事不调》
14.“肥人经水来少(月经量少)者,责其壅凝经坠。”“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明·万全《妇人秘科·过多过少治法》
15.“血色(经色异常)有辨,固可以察虚实,亦可以察寒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火旺则红,火衰则淡,火太旺则紫,火太衰则白。”——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及痛》
16.“(经质气味)热化稠粘臭必秽,寒化清彻臭则腥。”——清·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
17.“经行腹痛(痛经),证有虚实。”“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血去而痛益甚。”——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痛在经前,诚是气滞。”——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及痛》
18.“经水不通(闭经),有属积痰。”——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经闭)无少腹胀痛等证,必不可妄投攻破。”——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月事不来》
“(血枯经闭)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19.“须知淋漓之延久,即是崩漏之先机。”——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淋漓不断》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清·肖慎斋《女科经纶·崩漏》
“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血崩》
“(崩漏)阴血大下,阳不能维,固当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清·肖慎斋《女科经纶·崩带门》
20.“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明·陈文昭《阵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