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19,2017年8月23日 第四周 朱自清 周
一、今日小理论
“登门槛效应。”
理论内容: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实验来源: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原理分析: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
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拓改变成为持久的。
启示与应用:
(1)人际交往请帮忙——从改一句话到全篇代工、交给简单任务与越做越大。
(2)在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
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3)在销售工作的应用
推销员就常常使用这种技巧来说服顾客购买他的商品,通常成功的推销员都不会向顾客直接推销自己的商品,而是提出一个通常人们都能够或者乐意接受的小小要求,从而一步步地最终达成自己推销的目的。
其实对于推销员来讲最困难的并非是推销商品本身,而是如何开始这第一步。当你把一名推销员让到你的屋里,可以说他的推销已经成功一半了,即使你开始并不想买他的账,仅仅是想看看他如何表演。
二、今日电影
《当幸福来敲门》2008年上映,豆瓣评分8.9 取材于真实故事(美国的一位投资专家)威尔史密斯凭借此片拿下了奥斯卡影帝。
几乎是史上最强励志片之一了。
You have a dream, you got to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by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 not do it.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如果你有梦想,就去捍卫它。
当人们自己做不到什么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你也不行。
但那都不重要,你想要什么,就去全力以赴!
I'm the type of person,if you ask me a question, and I don't know the answer,I'm gonna to tell you that I don't know.But I bet you what: I know how to find the answer, and I'll find the answer.
我是这样的人,如果你问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证:我知道如何寻找答案,而且我一定会找出答案的。
三、今日文章
朱自清的《论做作》、《轮诚意》、《论青年》
今日三篇,均是朱自清难得的观点类杂文,统归到一起品读,浑然天成。
《论做作》+《轮诚意》一邪一正,恰好=《论青年》
1.“成德达材的大路;压迫的,挣扎着,材德的达成就在这两种力的平衡里。”
2.“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在脑海中自由运行,并驾齐驱且不撕裂。成熟不是变得世故圆滑,成长是思维的世界变得更加多维复杂。”
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第一篇:《论做作》
整体上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谈论做作(即装(行为)虚伪(态度)与谎言(语言))。
语言上诙谐辛辣,风格上整体连贯,思维角度多层次,且十分密集。鲁迅评价:漂亮缜密。
(1)定义问题:做作是什么+举例阐释
(2)描绘问题(现象叙说,问题叙说、问题表现):做作的普遍性、难度、下场、人对做作的热衷。
(3)做作对人的折磨、贫人的做作表现及其原因、富人的做作表现及其动机、附庸风雅人的做作表现及其动机、以及作者作为旁观者对他们的真实看法。
(4)有能耐人的做作表现,及其动机、摆架子人(老太爷)的做作表现,及其动机分析(此处有个打消读者顾虑,先承认老太爷做作有一定合理性,然后加个“但是”转折,立刻杀个回马枪,论证即便在此前提下,也不能如何如何……)这样表达作者作为旁观者的真实看法,就更加有说服力。
此外,此处的略微退步也是为下文做了个准备,因为下文要开个新的角度,即论证做作在某种情况下的合理。
(5)开辟新的角度,阿姑阿翁的做作合理性。做作作为一种驾驭之术,却有一点科学性。把这两种归纳为一种“无为而治”。并稍稍拓展,看到这种无为而治的存在之普遍。稍稍降温。
(6)最后一部分盖棺定论,最见功力与深刻,没有一概否定也没有一味肯定,而是厘清的问题分类,将做作区分为两种:无所为的消极的装(名人带傻气,阿姑阿翁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减法,为了减少麻烦;
有所为的装(刻意赶时髦的附庸风雅,有目的有在乎有强烈博取利益的装)——做加法
第二篇:《论诚意》
开门见山,直接亮出核心观点: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品性是死的,态度是活的。
如果仅仅把诚实与虚伪看成刻板的,死的概念,甚至是固定位人的品性,我们知道,品性有先天决定的色彩,且在我们观念中是本性难移的,那么如果我们把诚实虚伪看成是品性,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我们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且黑占据绝大多数,人就不免刻薄沮丧且悲愤,最重要的是,目光狭隘静止了。
容易产生年轻人常犯的一种虚无主义,盲目一竿子打死一切,否定质疑一切,怀疑意义,毫无生趣。
但如果能够意识到诚实与虚伪的态度性,即他们不仅仅是品性层面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灵活的态度层面的东西,便能真正成熟且达观起来。
就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不至于一竿子泯灭一切意义。就能即便在看清一些形式本质的基础上,品味出其中的一点温情。(以群发祝福举例——看到了态度的层面,而不仅仅执着于所谓的本质层面。)青年人确实容易走向这个极端,一旦发觉自己看到事物本质了,就往往沉迷于其中,拔不出来,最终钻了牛角尖,自己也不快乐。
第三篇:《论青年》
核心句:“其实这倒是成德达材的大路;压迫的,挣扎着,材德的达成就在这两种力的平衡里。这两种力永恒的一步步平衡着”——在成熟与挑战成熟的过程中,受两股力的作用稳步前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全三篇内容上体现了朱自清“中和主义”的思想内核:中和,不是消极颓唐的自弃,而是一种积极的动态平衡(相当于自行车静止与骑自行车走的两种平衡状态)。中和既是一种处世和做人的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和判断的方法。
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是恰到好处。的确像在生死这种大事上,我们无法有一个确定的立场,打左还是打右,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做最适当的选择,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罗振宇
从这三篇的形式上:
在观点类杂文的写作手法上,韩大爷告诉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观点类杂文的本质是探讨问题,探讨问题的前提是自己先要定好了问题对象,问题的边界,以及探讨的框架。务必想清楚再下笔,否则动一下西一下,力量就散掉了。
2.观点类杂文的内容,集中发力在两处:
一是叙说问题(描述现象、刻画问题)、二是分析问题(议论问题、分析成因)。
这两大类内容,初级写手可分开来做,将现象分为几点,逐一分析(注意,每个现象都不是一个方面,可以拆分出许多方面,比如说做作,就可以由做作的主体,分为好几种做作的情况;
比如说青年,青年的问题,也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比如说诚意,诚意也分为态度和品性两个层次,千万不要含糊在一起说,不光乱套,还削弱了抹平了许多有价值的角度,搞得像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说一样。)接下来就是对应每个现象的每个层面,去逐一分析。
3.现象要描绘刻画得全面生动(角度的追求)
成因要分析得深刻通透(深度的追求)
角度与深度相辅相成。
四、今日收获
1、登门槛效应。从正反两面老看,正面是自己掌握一定方法和智慧,反面是识破一些伎俩。
生活启示:办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序渐进。
一是生活中教育孩子可以采用这种等门槛效应,先易后难的方式方法。与家人相处也可以使用。
二是在工作中,上级对下属安排工作的时候;推销产品的时候;请求帮忙的时候,都可以使用这种效应。
三是面对上门推销人员,掌握了等门槛效应,就可以轻易识破,防止购买不适用、不需要的物品。
2、今天的三篇文章与前两天的文章有所不同,今天的主要是一些作者的观点类的文章,是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表达。
读朱自清文章最喜欢这一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谓成熟,就是人生要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人生境界。不和生活叫汁,该来的来,该去的去,认真对待。
《论诚意》中“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这些简朴的话里蕴涵着经验和智慧,足以解惑洗心。
3、通过韩大爷的讲解,对观点类文章的写作手法上,总结了三条,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