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吉诺特: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以及家长教育专家,;他是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心理学兼职教授,艾德尔非大学博士后。他所著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畅销多年,被翻译成三十一种语言,彻底改变了父母、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读懂孩子 做好自己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评
作者:徐俊霞
作为70后、80后的父母,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育儿观念与时俱进,从准备做父母那一刻,我们就看过很多育儿书籍,从孩子降临人世间,我们就懂得尊重孩子,能讲道理就不打骂,经常表扬和鼓励孩子,但我们并不懂得如何尊重?如何表扬?
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送孩子上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恨不能让孩子掌握十八般武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管,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海姆·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说教,有爱的本能还不够,还要有爱的教育,爱的艺术和技巧。
书中用大量实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成就一番丰功伟绩,也不是培养天才或神童,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能够面对和应付人生的万象。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还有一个直观的副标题: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养育孩子的过程与其说是完善孩子的人格,不如说是完善自我,净化提升自我,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品行修炼。
一、和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
我们习惯了居高临下地和孩子对话,殊不知孩子的话语里藏着无数密码,哪怕是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孩子的心思令人难以捉摸,猜来猜去不一定猜得中。
学龄前阶段,小孩子都不喜欢上幼儿园,尤其是刚到入园年龄的小朋友。书中讲道:南希小朋友第一次跟妈妈去幼儿园,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妈妈感到很尴尬,她不满地看着女儿,赶紧告诉她:“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幼儿园的老师却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
接着,南希拿起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妈妈赶紧回答:“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老师的回答却很有趣:“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在这一问一答里,南希的心思显而易见,老师懂得,妈妈却不懂。南希心里想问的是在幼儿园里,画画不好会怎样?玩具弄坏了会怎样?老师的回答给了她肯定的答案,画画不好没关系,玩具弄坏了不碍事,老师不会生气,幼儿园很安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身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想法保持宽容,避免家长式的说教、批评和自以为是。
一到傍晚,我家对门邻居的家里就传出孩子哭、大人叫的声音。不用问,肯定是女儿考试没得优,作文不会写,汉字听写错了,数学题做错了,妈妈不是罚女儿把错字错题抄写千遍,就是打女儿手心打女儿屁股。
哪个孩子不想考试考满分?哪个孩子不想给父母脸上增光?冲孩子吼叫打骂或者装作若无其事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同情和理解。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把心思往学习上放,整天就是和同学们玩耍打闹,上课不注意听讲,放学不写作业。
期中考试我只考了40分,听说老师要亲自到家中家访,我心里害怕极了。那天傍晚,放学后,我放下书包,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溜出了家门,在外面和小伙伴玩了个昏天暗地。估摸着已经过了老师家访的时间,我才一头汗水的回到家里,若无其事地坐在饭桌旁吃饭。饭桌一角放着那份不及格的试卷,我偷偷拿眼睛瞅瞅父亲,再瞅瞅母亲,心想这回可麻烦了。
父亲笑呵呵地坐下,把一盘煎好的小笼包放在我面前,调侃道:“怪不得放了学就往外面跑,原来是考试不及格呀!”我不答话,闷头扒饭,也不敢吃盘子里的小笼包。
父亲又说:“这是奖励给你的,你最爱吃的小笼包!”我疑惑地望着父亲,明明是我考试不及格,怎么还得到一盘小笼包的奖励?
接着,父亲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默写生字,儿时的父亲不会写“乌龟”两个字,就画了一只王八代替听写的生字。老师上门家访,对爷爷说他脑瓜好使,就是太难调教了。
在一旁听故事的我早已经乐得前仰后合,原来父亲和我一样,小时候也很调皮,考试也不及格。
从那以后,上课的时候,我不再像一只得了多动症的小猴子,也不再违反课堂纪律,放学后,我总是先写完作业,温习完第二天的功课,再跑出去找小伙伴玩。每当我不由自主想偷懒时,父亲那天的笑容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对孩子而言,父母举起巴掌之前,都应该先问问自己:惩罚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要知道,很多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更具效果。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经常拒绝跟我们对话?因为我们的话太多了,我们的话说不到孩子的心坎上。
书中讲道:大卫对他的妈妈说:“为什么我每次问你一个小问题,你都要给我那么长的答案?”大卫向朋友倾诉:“我不跟我妈妈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跟她说,我就没有时间玩了。”
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大多不在同一频道,鸡同鸭讲,父母嫌弃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孩子嫌弃父母唠叨啰嗦。一个充满了批评和指令,一个全盘否认和争辩。
父母和子女不缺爱,爱是与生俱来的,缺乏的是相互尊重,父母和子女的交流不缺智慧,缺乏的是沟通的技巧,大家都把对方当成斗智斗勇的阶级敌人,不肯向对方敞开心扉。
海姆·吉诺特在书中写到: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曾经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成年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
二、父母和孩子是外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把双刃剑,文明的语言可以用来治疗,野蛮的语言可以用来伤害。
当我们学会了人道的、对孩子的需要和感觉敏感的语言时,我们就是在和心对话。这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信而可靠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和体贴。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习惯了平时的说话方式,改变不是一朝一夕。
书中,海姆·吉诺特把父母比作外科医生,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才有能力胜任处理孩子的日常需求。外科医生需要特别的训练,为人父母使用语言也需要技巧。
海姆·吉诺特把孩子比喻成来家里做客的客人,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
物质丰盈时代,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个性,说教、打压对他们不起作用,吹捧、奖励对他们适得其反。我们经常夸孩子很棒,孩子却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点挫折;我们原本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孩子却背道而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贝蒂12岁时,帮助妈妈收拾厨房的碗柜,贝蒂的妈妈说:“盘子和杯子现在都摆放整齐了,我找东西就容易了,活很多,不过你完成了,谢谢你!”而没有笼统地表扬贝蒂:“你干得很好,你是一只辛勤的小蜜蜂,你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主妇!”
贝蒂妈妈贴切的描述和赞誉让贝蒂推论:妈妈喜欢我做的事,我是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如果贝蒂的妈妈对女儿的赞誉不走心,贝蒂就会认为家务可做可不做,成不成为很棒的主妇也没关系。
在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说话的机会,哪怕两三岁的孩子也需要选择权,也拥有自主权。
我家女儿从小就非常有主见,小到早餐吃中式的还是西式的,大到每天上学穿哪件衣服,业余时间学什么兴趣班。只要是正当的合理的要求,我和先生尊重女儿的每个选择,女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自主权,变得也越来越独立。她每天晚上按时上床休息,每天早上按时起床,学习和功课从来都不需要我们费心。
每个孩子都集天使和魔鬼于一身,就像我们自己,都是不好不坏的人。
当比利的父亲看到4岁的儿子朝朋友扔石头时,他大声说:“我很生气,很吃惊,我们不朝人扔石头,人不是用来伤害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给孩子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所有的感受、愿望、欲望和幻想,要宽容以待,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严格做出约束、限制,要给孩子定规矩。
当孩子向规矩、限制挑战时,我们要学会灵活处理,而不是粗暴、武断地制止。
青春期的孩子出于信任和父母谈性,父母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含糊其辞,直接关闭了孩子向父母敞开的心扉。
当时代越来越开放,当性不再是禁区,在家里,父母和子女之间可以大大方方地谈性,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经历。
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关系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我们又如何禁止青春期的孩子对性产生兴趣,一旦涉及性的话题,就遮遮掩掩,不坦白、不诚实的父母更容易导致与子女的疏离。
书中讲道:性教育包括两个部分: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可以在学校或家里获得,价值观最好在家里教给孩子。
孩子通过观察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合来学习两性和爱的关系。看到父母亲吻、拥抱,或者做爱前戏,解答了他们许多关于性和爱的问题。同时,这也鼓励他们公开自己的感情和爱的感觉。
15岁的詹森跟他的父亲谈论性和爱。他说:“我已经发现了男孩和女孩之间真正的差别,女孩为了得到爱而承诺性,男孩为了得到性而承诺爱。爱她们,然后再离开她们是我的哲学。”父亲:“在你爱上一个女孩又离开她之后,女孩会发生什么?”詹森:“这不关我的事,我尽量不去想它。”父亲:“那么,想一下。如果你用爱的承诺和一个女孩子发生性关系,那么她的感觉就和你有关系。”
詹森的父亲坚持他的道德观,认为诚实与责任适用于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简单的或复杂的、社交的或跟性有关的,都需要个人的正直。
三、育儿也是育己
晚间的《中国之声》经常播放一则亲子教育广告:傍晚时分,妈妈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要求女儿懂礼貌,和老师说“再见”;拥挤的公交车上,其他乘客不小心踩到妈妈的脚,妈妈立刻做泼妇状,在公交车上骂骂咧咧,不依不饶。
晚饭时分,女儿边吃饭边玩橡皮泥,妈妈要求女儿不要一心二用,收起橡皮泥,专心吃饭;一旁的爸爸却边玩手机边吃饭,惹得女儿向爸爸攀比;饭后,女儿要求爸爸妈妈陪陪她,给她讲故事,妈妈在看肥皂剧,爸爸在玩手机,没有人理会女儿的抱怨。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父母做得好,孩子也会跟着学好,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学坏,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一一复制。为
人父母,做好你自己再教孩子,你有公德心,就会教出一个讲规则讲文明的孩子,否则,孩子就是你没教养的翻版。
海姆·吉诺特在书中写道:父母希望孩子安全、快乐,没有哪个父母故意让孩子变得害怕、羞怯、不体谅他人、令人生厌。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品性,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自己及他人的尊重。
父母希望孩子有礼貌,他们却很粗鲁;父母希望孩子整洁,他们却邋里邋遢;父母希望孩子自信,他们却对自己毫无把握;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他们却经常不开心。
农村有留守儿童,城市有周末宝宝。有的农村父母在大城市打工赚钱,孩子在乡下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有的城市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
隔代养育的儿童大多没有安全感,与人交流有社交障碍。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哪怕为了生计,为了事业,父母短时间或长时间不能见到孩子,都要事先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和孩子的心灵进行交流。
一对周末爸妈在每个周日晚上与儿子分离时,都做好周密的安排,一家三口的影集要放在儿子的床头,每个晚上不重复的睡前故事都事先录好磁带,每天晚上不管忙到多晚都要和儿子通电话,微信视频。儿子虽然一周才能和爸妈待两天,可是爸爸妈妈的爱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他一点都不会感到孤单。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与其做家长型父母不如做朋友型父母。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足够的能力做那些曾经做不了的事,比如吃饭、系鞋带,而我们,只需要陪伴和等待,并准备好足够的耐心。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而不是任由父母摆布的小人,只有平等的亲子关系,才是最和谐最舒服的亲子关系。
每个孩子都会慢慢长大,身为父母,不必急于一时,我们完全可以用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看待孩子的成长;我们完全可以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和孩子一起看四季风景。
作者简介:徐俊霞,媒体撰稿人,笔名:海风,齐鲁海风(haishangfeng2016)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与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