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未来都充满着乐观。我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会实现自己的所有愿望,以至于每当想到未来的时候我总是不由得笑出声来。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或者是得了臆想症,那样的目标和愿望却从来没有付诸过有效的行动。
对的,是没有付诸过有效的行动。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从来没有仔细想过实现目标和愿望的方法和步骤。现在我无比的确信生命中的绝大数事情都是需要方法论的,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相应的方法去达成。
我从来没有研究过任何的方法论,也没有研究过任何实现目标和愿望的步骤。即使有时候会在脑海里面有那么一个步骤,但是实际上那些将步骤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地带。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的是当你去做事情的时候,会像一个信号不怎么好的wifi一样,有信号的时候觉得全世界都在帮你,没有信号的时候,想想黑暗的未来就足以把自己吓得屁滚尿流。
直到最近重新翻出很久以前——大概是去年吧,也或许是前年——在全网的书店里面抢到的最后一本讲述实现目标的方法论的书。如果不是书里面的标记,我大概不会记得当时度过这本书。
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测试,有五个问题,在每个问题里给出的选项里选择哪个更能形容你的行为,听上去让自己更舒服的答案。
1.列清单是a.理清头绪b.写些东西下来
2.清理房间是a.爱干净的表现b.用吸尘器吸地
3.付月租是a.维持住所b.写支票或付钱
4.锁门是a.把钥匙插进锁眼b.保证房子安全
5.跟人打招呼是a.问“你好”b.表示友好
1、2、3题a得分2分,b得分1分;4、5题a得分1分,b得分2分。总分在6分或者6分以上的是一个习惯用比较抽象的方式理解自己行为的人。得分5分和5分以下的人,可能更注重实际,用你做的事情“是什么”来理解行为。
选好之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习惯用抽象的方式理解自己行为的人。也就是说没事总是问为什么,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更注重“为什么”要行动。而几乎不去想这件事具体是怎么做的,步骤是怎样的,要做的事情步骤是什么,事情是什么。
两种方式都没有任何的错误,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两种理解行为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
抽象的“为什么”总是能赋予一些目标独特的意义,常见的是打扫房间你会认为这样做更能让房间清洁,也会让自己更加舒适。
但是“是什么”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更适合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或是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事情。这样的思维方式更能让一个人聚焦在手上的活,去一步步实现他的目标。这样的思维方式使目标有更大的概率去实现,尤其是你的目标是那些复杂的,棘手的,你还未完全掌握的技能体系。
有时候在解决一件比较棘手的事,用“是什么”来思考更恰当。这时候用这种思维方式你可以在学习一套新体系时把这个东西拆开分成几个具体的步骤。然后去做就是了,直到完全掌握它,毫不费力的样子。比如你掌握了英文之后,需要用英文的时候,你想到的就会是“为什么”用英文了——你要和歪果仁交流——而不是思考的说英语是单词A+B+C才能组成一句话。
制定你的目标要先思考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然后才是“这件事”是什么,用坚实的步骤去实现它。
�d|=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