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用礼让治国吗?这当然没问题了!不能以礼让治国,还留着礼法干什么?”
“礼”的核心不是”和”,”礼”的核心应该是”让”.
“礼”是让我从原始人慢慢过度为社会人的一个东西,因为原始人是要打猎,要”争”,只有”争”食物,才能活下去.而对于强者而言,是不需要”争”的.因为强者已经”争”过了,已经有了威望与地位.所以,”争”是动物性的行为.
但现在我们已经富足不需要再以”争”为生存了,所以我们现在有”礼”,要”让”.
孔子所说的”礼让治国”,就是要将由下至上的层层剥削,改为由上至下的层层体谅,就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奉献”之心,看似国家吃亏了,但往往老百姓也会有”礼让”之心,更能够支持国家,支持政府,帮助国家度过困境.
如果不倡导以”礼让”治国,那要”礼”又有什么用呢?那只不过是成为了一种形式而已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主动礼让,就能够避免很多的纷争,还能增添很多的快乐.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位子坐,要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凭什么能坐得住那个位子;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好让别人知道的?”
如果给你一个权力一个位置,你并没有能力去做.除了有损自己的声誉外给自己制造麻烦之外,能真正获得什么呢?
如果没有真真实实的能力,我们想尽办法得到的权力与地位,德薄而位尊,得到之时,也便是焦虑和痛苦的开始啊.
但如果我们”患所以立”,想的是我凭什么能做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带来的便是进取和努力了.
“患无位”,是关注圈的事儿.”患所以立”,是影响圈的事儿.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关注自己影响圈的事儿,而不是只陷在自己的关注圈里.
同样的,我们不要总是发愁,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我,或者为什么没有人关注我.我们应该想的是,就凭现在的自己,别人来了解我们,我们真的能够给予别人理想型与价值吗?
所以,出名要趁早,真的好吗?当我们无法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的时候,如果就被捧上了天,随之而来的膨胀感是禁不住考研的,陨落也将是必然的.
“实至名归”,才是最重要的啊.
孟子说自己:”有不虞之誉”,就是有很多赞誉,是孟子自己都没有想过的,并没有那么高的程度,大家说夸张了罢了.
其实,我们大量的人也都是生活在”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中.所以,我们在奋斗中的人,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别人是否知道你,而是要考虑自己受到的待遇到底公平不公平,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凭什么做在这个位置,凭什么享受这样的名誉,这就是影响圈与关注圈的区别.
我们要多关注自己的影响圈,而非关注圈,多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