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会有过类似的思考,也问过自己,读了那么多书,教了那么多的市场营销相关的专业课,为什么却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产品很好的做一个品牌打造?
在认真阅读了,周岭的《认知驱动》一书以后,尤其是在读到这本书的结语部分,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
在结语部分,提到了一个观点:精神世界的层次决定了生活。
1.在消费层,比如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手机,刷屏读文刷小视频购物等各种娱乐,当然,积极一点的也会使用读书APP阅读等等。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我们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我们没有创造任何的东西,我们在消费别人推出的产品。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我们的这种被动消费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按照我们的喜好推送给我们的,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消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形成了基于互联网数据算法的“信息茧房”。
看上去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如果,仔细的分析一下自己的阅读,你会发现一个很吓人的现象,我们被大数据算得如此精准,被各种让我们舒服愉悦的信息投喂,长此以往,我们还会主动思考,还会理性选择吗?
2.在消费层之上,便是生产层。比如我们作为劳动者,每一天工作所从事的活动就是生产。很显然,在这个层面,我们已经脱离消费开始产出。
然而,生产还算不上创造更多算是制造。尤其是在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工作赚钱的情况下,我们所做的生产工作,只是把事物从一个形态变成另外一个形态,然后从中获取报酬。
那么这种不是基于个人兴趣和热情的生产活动,时间久了,往往会麻木,只是在做一份工而已,很少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及意义。
3.那么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应该是创造
创业者创造公司,画家创造出作品,作者写出有意义的文章,等等。
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在生产,但生产出来的是独一无二,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尤其是打着自己原创标签的作品或者产品创造者,心目中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人生意义。
原创者始终拥有生命力。
回到问题中来,题中的学习,我们要把它置于终身学习的层次里面来,而不是简单的界定为在校园中接受教育的学习。
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每一天你投入这三个层次的精力各占多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自己稀缺的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哪一个层次,那么,在自我的生活和工作里面,自然而然就有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