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错误的解读孩子的行为时,这将给孩子带来责难和羞辱。所谓的不良行为,就是缺乏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怎么去重新看待不良行为呢?
001 .归属感和价值感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利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这没有错,问题是孩子想要得到关注的时候,他们用一种令人烦恼而不是有用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这种行为令人烦恼是因为它来自于孩子潜意识中的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关注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
002.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同龄人的压力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过度管教是灾难性的,她们不甘屈于俯首帖耳的地位,当他们受制于大人时,合作就意味着屈从。父母需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而不是控制孩子。要想赢得和孩子的合作,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是必要的。
003.报复的背后原因
孩子以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这通常是孩子没有归属感,他感受到了伤害,所以就要以牙还牙,觉得反正没人疼爱。这时候家长要避免惩罚和还击,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行为,你一定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要注意倾听,做出弥补,鼓励其长处。
004.自暴自弃
孩子的消极,是因为不想父母过于期望,觉得自己做不到,不希望人打扰。这些行为来掩盖他们在学业上的不胜任感。这时候家长不能放弃,不能替孩子做,也不要过度帮助。应该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小步前进,停止批评,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成功的机会,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真心去鼓励,去表达对孩子的爱。
005.讨厌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爱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动机,一般是因为没有归属感,如果这时候用惩罚去制止不良行为,只能暂时得到安静,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应该在出现问题过后,立即给孩子鼓励。不管是权利之争还是报复循环,都需要2个人,你应该审视一下你自己的错误目的,努力将其变成更具鼓励性的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