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接到《分湖》主编杨敬伟老师的采风通知,我一听去的地方是巴城,马上报了名。这阶段,女儿外孙女都在吴江,我可以借此理由推辞,但是大凡采风,我都会参加,毕竟这是汾湖文体站一年一次的活动,稀少,尤显得珍贵。再说巴城,我熟悉的地方名字,却至今没有去过,到底是怎样的小镇?我很好奇。
那天晚上,我喜滋滋地跟先生说,周末要去巴城采风。他的反应很淡漠:二十多年前,去过多次啦,没啥花头的。
二十年前,我们都在供销社工作,先生是石化公司的部门领导,与巴城供销社石油部常有业务往来。彼时交通不发达,单位也没汽车,他与经理出差去巴城,必须乘长途车到苏州,然后再乘车到巴城。一个来回,总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赵经理,王山……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先生的口里吐出来,眼前浮现出一段段过往历史。
我至于巴城,最早就是从先生口里听说的,后来他调去商场,我当了石化公司的会计,开始接触货款往来中出现的巴城供销社,也听公司经理常常提到巴城、赵经理、王山,以及石油价格的高高低低。
事实上,我对巴城供销社、某某人以及石油之类,并不感兴趣。我想到的是阳澄湖,是大闸蟹。
巴城,是阳澄湖边的一个小镇,它最出名的是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成为大闸蟹中的翘楚,是与阳澄湖优质的水源息息相关,也与吃蟹的发现者“巴解”有关。
4月14日早上8点半,由40名汾湖文友组成的团队从芦墟出发,上常嘉高速,往巴城而去。
我的邻座是个29岁的漂亮女子,第一次见面。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汾湖文体站组织的活动,众多的文友中,她只认识杨老师,别的全部陌生。一路上,我与她聊开了(后面补充)……
到达巴城的第一站,是“俞玖林工作室”。俞是优秀的青年巾生演员,第23届戏曲梅花奖得主,昆山人,在巴城开了个工作室,门楼上刻着“昆曲源头”。至此,我才知道,昆曲姓昆,发源地是在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