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干货的思考复盘:
今天看《量化营销》里面是讲关于数据的问题,互联网的数据,企业的数据,营销的数据,如何用这些整理的数据来推动最后的营销转化。
书中有五个步骤,做到量化营销,转化提升。
上次遇到一个老说,步骤越多,越详细,就显得越精深,别人看起来就越觉得厉害,越愿意付费,如果一系列课程只有5课,可能客户看到,愿意付的费用是1000元,如果能把这5课继续提升到10课,学员就愿意出20000元,这只是一个数字的比喻,成不成立,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但是对于干货,某红某书上的就是这样干的,比如自律的人都做这三件事,成功人士必备的行为习惯,人生必看的100本书单,等等,都是这些干货型的比较吸引人群。
我是不会整理干货,不会整理成条条框框,所以一直笔记数据不好吗?还是我根本就对于要描述的问题理解不够深入,所以整理不出适合观众的干货?
可能是我不懂这个问题,所以整理不出吧。
对于每个步骤的更多步的总结和整理,也许就是对问题的思考深度的体现吗?
但是人生必看的100本书单这种话题能火,是为什么呢?拿来主义?别人的书单,整理出来是别人的,或者照搬照抄大咖们当年看了哪些,东拼西凑就能出来的东西,点赞收藏的人,确定就能自己看得完这些书,看得懂这些书吗?
对数据的分析,我知道数据倾向于这样,但是我做不到,这些我不喜欢的东西,我做不到,根本就没意义的东西,别人的书单,根本不适合我当下的阶段,豆某瓣上大把的书的评论等级,一搜一大把,为什么这种内容还能火呢?
自媒体的用户思维,投其所好。
我从去年发布笔记,到今年,就是对于这个的行动,内心的抵触,一直都不愿意整理干货,感觉特别的没劲,收藏完,你真的行动上有改变吗?我就很想知道,收藏夹都落灰了,你还没起来看的书到底是有多少?迟迟无法治疗的拖延,是真的用收藏夹的干货能治疗的吗?
我想知道如何调动人的行为,使之行动起来,这可能比较难,但是我就是想研究这个行动,改变的启动初期如何改变呢?如何快速的行动起来呢?
前几天,我免费提供了几个约书评置换的群给一个朋友,最后他还是因为不会写书评而放弃,另寻他法。我就觉得多看多练,就可以,但是他就会觉得难,做不到,就不做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很难吗?为什么觉得难呢?
为什么觉得难,就不做了呢?我是不是可以统计一下难度到底是在哪里?把难度进行分级?把难度分级到他可以接受的程度,他是不是就会行动了起来呢?拆解难度,促进行动。降低难度,开始行动。这思路行得通吗?
如何让手机回复到工具的位置事件复盘:
前几天我小孩有一句话:“有问题,找手机,手机都知道。”哇塞,这一句一出,让我又对自己的行为做了一次复盘。
她打卡的时候,英文单词不会了,我会拿出手机查一下这个单词怎么读,什么意思。
她写中文字的时候,笔划笔顺不对,我会拿出手机查正确的笔划给她看。
写字握笔的姿势不对,我会在网上找到正确的写字握笔坐着的正确姿势,让她多看几次。
好像就是这样的长期往复,她才无意识就爆出这样一句话。
我发现了问题,马上跟孩子说:“是的,手机很有用,手机也有办不到的时候,所以才要看书,你看我每天看书,就是手机里没有这么多故事,不管是书,还是手机,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了解更多,自己懂了,才会分辨事情,解决问题。”
她听的似懂非懂。
我就在想,下次遇到不懂的字,我还该用手机还是不该用手机查呢?
字典早就没有了,手机作为新型工具,如何让手机回复工具的角色,而不是支配我的时间,占用我的时间和精力。
每天都这样写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感觉太好了,还是这个比较顺畅。公众号更文有点在意数据,整体性,完整性,逻辑性,读者思维,这样让思想自然流淌,不用管这么多的书写太棒了。
这里我只管写,不用管别人如何想,真好!
我想成为我,我不想成为任何人,我也想跟我一起成长的你,你能成为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
复盘日更:
下午看了两则文章,把自己搞郁闷了,有点丧,日更公号的内容没有一点思路,就最后写名人名言,让自己提神一下。
但是心情还是有点不太好,码字,太有用了。
码完字,状态好了很多。
早上有了主题,忘记记录下来了,到吃了中午饭,再写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记得了。
用名人名言来自由书写,让自己的想法自然流淌,自由书写,任何时候都可以用起来,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