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21天形成一个习惯,所以决定在写作日更21天的时候,做个阶段性小结。
日更的第一个21天,写了35篇文章,用手机码了7万+的字,基本写完了《人生设计》部分。
为什么要逼迫自己日更?
两年前,遇见了一个笔耕不辍、励志终身写作的妹子,被她的坚持所感动,所以帮助她一起组织了百日写作群。坚持日更了80多天,内容主要是日常见闻或者当日读书感受,日更的篇幅很小,质量也没有保证,更不成体系,所以那次百日写作行动自己打了个酱油,而那个妹子却一直坚持日更到今天,完成出版了两本书。
后来,在喜马拉雅听了余敏洪的《老俞闹钟》,他说,最高效的学习就是自己写作一本书籍,以写一本书的目标去学习,可以让自己的知识成体系,也能促使自己深度思考。
于是,便萌生了写作一本书的念头,并把这个梦想写进了随身携带的《圆梦记事本》,常常翻阅,写书的梦想开始进入了我的潜意识,而身边出版自己书籍的人奇迹般地,越来越多,我的梦想变得越来越真切。
17年9月,我在记事本里写下了《圆梦行动》的框架大纲,后来就遵照这份大纲,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把这份大纲做成了两个系列共38次工作坊,两页纸的大纲也随之变成了30本视觉化的工作坊手册。
18年6月,随着两个系列工作坊的结束,沉下心来,系统化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写一本书的方式文字化所思所想的渴望越来越强。
我向做出版以及出版了自己书的朋友,咨询怎样才能出版一本自己的书籍,他们告诉我,对于一个没有名气、没有粉丝的普通人,这太难了,朋友们的话让我感觉前路漫漫。
另一方面,自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寻找写作方法,研究写作模式,还一遍一遍地修改书籍目录,可是整个6月都过去了,写作依然毫无进展,有那么一刻,我甚至感受到写作梦想破灭的绝望。
此时,一个朋友建议我,虽然出版书籍不容易,但是你可以在简书或者自己的公众号先写起来,也许写着写着,机会就来了。他的话,就如同一根绝望中的救命草,我决心努力抓住,尽力试一试。
我的21天日更之旅
2018年7月1日,开启了新的日更100天的计划,为了逼迫自己认真,我把这个计划分享给了身边的人,请他们监督我,如果没完成请用唾沫淹死我。为了保证日更的数量和质量,我给自己制定了日更3000字的目标,数量以最后发简书的字数为准,质量以投大专题录用数量为检验标准。
发愿很容易,但完成的路却并不容易。
最初的7天,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心中所思所想,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所以动笔前,常常需要思考很久,写的时候真的就像挤牙膏。但为了保证每天3000的字数,我不得不放弃学过的写作技巧及拟订的写作框架,而是把自己想象在开工作坊,正在就某个问题与人进行对话交流、探讨分析。这样一转念,写作开始变得顺畅起来,能写的也越来越多。
第二个7天,开始找到了一些写作的感觉,有越来越多的专题愿意收录我的文章,也有读者来信说,看了文章后,启发很大。我开始认识到,自己可以设定橙梦这样一个人物,把自己读过的书、见过的人、走过的路以她的视角分享出去,写成一个系列。
但第二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来自本职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了一些事,会干扰自己写作的时间和情绪。有好几次,都想放弃日更,但还是拿起手机,选择写一些自己熟悉的、容易写的主题,100%的坚持要比98%的坚持要容易,还好没有放弃。
第三个7天,写作越来越顺手,拿到一个主题,脑海中就能搜索到很多可写的素材,日更3000字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会很期待每天写作的时刻,尤其是编排完文章并发布的那一刻,强烈地感觉自己又一次完成了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在日更的天数上又可以累加一天,简书上的篇章数、字数都在增加,超级有成就感。
这样的状态,算不算21天形成了一个写作习惯呢?总结21天的写作经验:
一是,不管怎样,先放弃所谓的写作技巧,以自己最顺手的方式先写起来,在写的过程中慢慢体验、调整,先重量,当量达到一定程度,质也会不知不觉好起来。
二是,在早上能量状态最好的时候写好稿子,到了下午或晚上,很容易疲惫或者因为有别的事情而不得不中断。
最后,写作是一件脑力和体力并重的活儿,写的时候很兴奋,可是写完后真的很疲惫,为了恢复精力,需要同步做好运动保障,我选择的运动是瑜伽,运动可以让日更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