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参加了媛媛的读书21天训练营,这月读的书是【经济常识】主题下的第一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传递给我们大量有趣的案例经济学原理,更让我收益匪浅,那么这些有趣的经济学在生活中带给我们哪些财富技巧呢,我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为什么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提到慈,可能大部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红十字会、慈善基金等等这些公益组织,认为是这些公益结构为整个社会慈善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而提到商业,可能许多人完全不会把它和慈善联系到一起,认为商业的本质就是利益,商人都唯利是图,怎么可能会是最大的慈善?
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认真分析的话,就知道原因了。
� 不过,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国际性的扶贫机构,比如世界银行,即使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很难解决非洲许多贫穷国家人民的生存问题。
这里面其实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乏反馈机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没有。
第二,委托代理问题。 许多负责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所托非人问题。 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由当地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贫困的政府。如果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四,养懒汉效应。 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和惰性,人们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和奋斗。相反,人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争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由于存在上述几个问题,行善扶贫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那为什么商业行为可以起到最好的慈善效果呢?
因为商业行为有市场机制协调,以及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了人们的福利,可以说商业从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我们接着讲第二点:为什么应该赞美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
乘人之危发财的人,我们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地地道道的小人?
但生活中乘人之危来利用他人的现实,其实很多。比如,医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生病吗?老师不就利用了学生无知吗?但是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帮助的。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
而一个人想要卖最贵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想要把自己的苹果以最高价卖出去时,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苹果的价格下跌了。
所以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三、最后要分享的一点:职场里面,女性真的受到歧视,和男性同工不同酬吗?
关于男女在职场受不平等待遇的讨论由来已久,可能许多女性朋友有一肚子苦水要吐。
但是我今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我们先来构造一个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假设在一个企业里,有一男一女两位打字员,两位员工的工作质量完全一样:打字速度一样,错字率也一样,这叫同工。但是老板是有歧视的,给男员工的工资是100元,给女工的工资是80元。完全相同的工作,付不同的工资,这就叫同工不同酬。
我们可能从一个角度出发,说这是不公正的,政府应该管一管,立一个《同工同酬法》,通过法律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如果政府不干预,市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们假定所有老板都喜欢男员工,不喜欢女员工,但总有那么一些老板,在喜欢男员工的同时,更喜欢钱。
一旦存在这样的老板,他们就多多少少愿意克制自己重男轻女的倾向,招一些女工,因为每多招一位女工他们就节省或多赚20元钱。竞争之下,这些偏见稍微少一点的雇主,他们的竞争力就会更强。老板越是能够克制自己重男轻女的倾向,他的竞争力就越强。换句话说,老板越贪钱,他重男轻女的倾向就越弱。
最后的结果是企业之间由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去雇用女员工,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女员工就越吃香,女员工的收入就会节节上升,最后接近男员工的收入。
哪里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哪里就存在廉价的优质员工。市场竞争的压力越大,雇主寻找廉价优质员工的积极性就越足,结果会使得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趋于减少和消失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竞争机制下的职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最终都会慢慢消失。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三个违背许多人常识的经济学现象,当然,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现象,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所以也很期待小伙伴们各自的看法。
祝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