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的: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每每中秋之夜,天空的月亮最亮最圆,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从古至今,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很好的描述了中秋节的重要。
中秋节的来历从古书《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在我国,各地习俗不一,南方吃的是带肉的月饼,而我们北方则是普通的五仁月饼,混糖月饼。但是南方人很少能吃惯,北方的月饼,北方人更是无法理解南方人包肉的做法。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都是中华儿女,但是各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我们每年总是在外奋斗,在中秋和年三十赶回家,为的只是吃一顿团圆饭,温暖疲惫的身心,然后整装待发,继续奋斗。
我们不论多累,家总是没有要求的港湾,任君停留,任君修整,不管再累。都要记着最初的梦想。
中秋的月亮总是圆圆的,月光照着每一个思念家乡的人,让他们知道奋斗的意义,同时在抬头的看着月亮的时候,感受的到,思念的人和你同时在看着月亮,同一片天空,同一个月亮,同一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