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吼”行动群开群已有2个星期了,有位妈妈在打卡时说了这样一件事:
中午宝宝一个劲儿缠着我要“昨天的东西”,我有些莫名其妙,反复问他要什么“昨天的东西”也没有得到答案,就说要“昨天的东西”,接着开始哭闹起来。
几次之后,我忍不住生气了,变得很急躁:
“你到底要个什么东西?!”
宝宝开始委屈了。
看到他委屈的眼神,我开始想到要戒吼 . . . . . .
蹲下来和宝宝道歉:
"妈妈刚才不应该那么急躁,对你发脾气。对不起!你能告诉妈妈你想要的“昨天的东西”是什么吗?"
宝宝眼睛变得好温柔,上前来抱抱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开心滴跑一边儿去玩了。
我的心都要化了。
之后宝宝也没有继续吵闹,也没有继续要找“昨天的东西”。
虽然到现在我还没有弄清“昨天的东西”到底是啥。但今天我学会了:宝宝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给予体谅和尊重,宝宝是能够接受到你和他 “平等对话” 的信息,也会习得尊重和体谅。
吴老师觉得:这位妈妈做得非常好!在平时做咨询的时候,我们经常碰到的情况是:
1. 爸爸妈妈说:孩子不讲道理
有时候 孩子哇哇大哭,问他为什么又不说:
大人一遍遍地问,越问越生气;
孩子在那里越哭越大声,就是不愿意回答。
大人会特别生气:你又不是不会说,说出来不就好了嘛!干嘛还在那里哭!哭!哭?
2.爸爸妈妈说:孩子忽然盯着要一样东西
就像这位妈妈说的那样:孩子忽然盯着要一样东西。 这位天天小朋友是说不清楚究竟“昨天的东西”是什么,那吴老师还碰到过另一些小朋友的情况是:拼命说要一样东西,但大人真的拿过来之后,他接着就说“不要!不要!不要!” 大人非常恼火。
为什么小朋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 孩子还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准确
虽说孩子一般两岁以后就会说话了,但是他们毕竟还小表达能力有限,稍微有点复杂的东西他们就不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了。尤其当他们非常激动的时候思路会更加混乱。
比如:一天,有个小朋友缠着爸爸说“爸爸不要上班”,爸爸会觉得很困惑,第一反应就是“爸爸怎么能不上班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情况。
实际情况是:这位爸爸之前连续一个星期,天天晚上加班,那么小朋友其实真正表达的是:“爸爸不要加班,我希望爸爸可以回来和我们一起吃晚饭。
孩子的本意是:不要加班,而不是不要上班。
可以想象,如果这位爸爸无法理解孩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他就会和孩子纠缠于“爸爸要不要上班”这个本不存在的问题上,造成一个沟通上的錯位!
2. 孩子想念“那个时候”的感觉
有时候,孩子的表达会更加模糊。
比如:有个孩子忽然非常着急的说:积木积木!
但是当爸爸妈妈真的把积木给他拿过来之后,他又拼命地推开,继续在那里哭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么根据我们的经验,极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孩子非常想念过去某一时刻:他和爸爸或者妈妈一起玩积木时候那种快乐的感觉。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爸爸妈妈现在对我的这种态度,让我感到很害怕,我很不喜欢,或者:现在这样我感到很不舒服,我非常想要回到当时爸爸妈妈陪我玩积木时候的那种快乐气氛中去,我非常想念当时陪我玩得十分开心的,那样和蔼可亲的爸爸妈妈。
3. 孩子想自己来
还有的时候,孩子非常想要一样东西,但当爸爸妈妈拿给他的时候,又会表现得特别的愤怒、生气,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时候,孩子生气的不是爸爸妈妈给错了东西,而是得到这个东西的过程。孩子往往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去拿到这样东西。比如吃饭的时候,自己从墙角把小餐椅移动过来,或者自己把刚才滚到一边的球给捡回来。当爸爸妈妈“好心”帮孩子做了这些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种挫败感。他们这时候所表达的,其实是:我要自己尝试去获取这样东西。
沟通,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事情。就连成人间都很容易产生误会,更何况是语言表达尚不成熟的孩子。
所以,爸爸妈妈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关注孩子言语背后的目的和意图,关注孩子的感受、想法,不要光看孩子表面所陈述的东西。否则在一个错位的亲子沟通过程中,爸爸妈妈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和孩子在“情绪上对抗”,非得争个你输我赢不可的,一种不良的状态中去。
由于沟通不顺畅、沟通的错位造成的另一种情况就是:爸爸妈妈放弃和孩子继续沟通。那么此时的一个所谓“冷处理”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爸爸妈妈的不理解和拒绝,爸爸妈妈的冷漠,爸爸妈妈的不安全不可信赖,这都是会伤害到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