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是笔者最喜欢的一部印度电影,它以穿插回忆的形式为观众展示了主人公兰彻在著名的皇家理工大学的四年中,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及人格魅力给身边的同学、老师带来思想和生活上转变的故事。
主人公兰彻由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饰演,可以说阿米尔.汗以精湛的演技给予了这个人物以灵魂,成就了这个印度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对中国来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启示。
兰彻从一开始便是规则的突破者和应试教育的反抗者。
影片开头是大学新生报到的场景,当趾高气扬的学长按老规矩在每个新生屁股上盖章时,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兰彻。相对于其他新生的乖乖就范,他却在对这种荒唐野蛮的行为表示了短暂诧异后,立刻就实施了反抗,巧妙地运用盐水导电原理捉弄了那个顽劣的学长。
从此以后,兰彻便总是以规则突破者的身份出现,如他对课本上定义的态度便是对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规则的突破。
课堂上,教授让他给机械下个定义,他自信地说,能让工作变简单和省时的都是机械,比如风扇、电机甚至裤子拉链。而老师却不认可他的回答,只赞赏那个所谓的模范学生查尔图(电影中表现为一个应试教育的怪胎和宠儿)背出来的书本上的繁琐定义,兰彻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这是死记硬背。死板的教授觉得自己的尊严遭到了冒犯,让他滚出去。兰彻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说忘了拿东西,教授问忘了拿什么,兰彻张口说出一长串抽象的语句(实际上就是模仿课本给“书”下了个繁琐的定义),教授听呆了,让他说简单一点。兰彻说:“先生,我忘了拿我的书。”教授问:“为什么不说简洁点?”兰彻说:“我刚才试过了,没用。”
兰彻就是这么幽默而调皮,表面上是顶撞老师其实是一次对权威的质疑、对应试教育的反抗。类似的例子在电影中还有很多,例如质疑太空笔、改演讲稿、偷试卷等,无不体现兰彻敢于突破规则的勇气和打破常规的思维品质。
兰彻还是个能学以致用的怪才,是一个从不把考试成绩放在心上却总是考第一的学神。
兰彻天资聪颖,热爱学习,他小学便能解开高中的数学题目。在上了大学以后,更是一个考试排名始终第一的超级学霸。
他的优秀成绩与他的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兰彻经常将感兴趣的电器拆开研究一番,再尝试装回去。他在发现同学乔伊未能及时完成而丢弃的航拍仪以后,便开始着手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最终令废弃的航拍仪完美重生。(只是乔伊已经看不到了,这个喜欢钻研的学生终因无法毕业而自杀。)
在后来的情节中,校长的女儿难产,而室外大雨倾盆,救护车无法到来。兰彻便组织同学,按他的独创方法从汽车引擎中取电,解决了因暴雨导致的断电问题;又学以致用,用手边现成的材料制作出简易的无影灯和胎儿吸盘,成功帮助校长的女儿生下了孩子。
因此,他也赢得了一直同他作对的校长“病毒”的认可,而他这种学以致用的品质也透过银幕使观众感到了无法言喻的积极力量。
他不正是许多学生最想成为的人吗?
电影中,兰彻有一段自我表白:知道我为什么是第一吗?那是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你的兴趣是什么?………
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是一句被说滥了的话,但却是颠颇不破的真理。不是为了谋生,不是为了名利,而只是单纯地因为热爱!兰彻活得轻松、纯粹,学得愉悦、投入,怎会不成功?即使不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
兰彻更像一位充满哲理的心灵导师,他用阳光乐观的心态改变甚至挽救了许多人。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曾充当过许多角色的心灵导师。他曾替皮雅看清未婚夫其实是个爱财胜过爱她的人;他也曾开导拉加,不要将命运交给神明来决定;他还鼓励法汉去从事他一直梦想的摄影师职业,而非家人为他制定的工程师之路;他还曾在全班人面前告诉校长,教书不应是依靠压力灌输知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应该是兴趣……
兰彻活得非常快乐,他的口头禅就是:"all is well."他仿佛能窥破一切人心中灰暗的地方,然后向其中倾洒阳光。他总能基于眼前的现实阐明许多人生哲理,例如:
“学着点儿吧,兄弟,学会了都是你的。”
“别人的风言风语都会过去的,你别拿自己的幸福开玩笑。”
“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何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
“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兰彻向观众灌输的道理并非空口白话,在电影中他自始至终都在身体力行地贯彻着自己的信念,以自身行为和人格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也并非一个居高临下的传教者,他身上洋溢出的自由快乐之感,使他具有自然而然的感染力,当我们在欣赏电影时兰彻其实已然走入我们心扉,就像真实存在着的一位活跃跳脱的大男孩,一位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同时也是一位能帮我们驱散迷雾带来光明的心灵导师。
电影中的兰彻太过完美,完美得会令人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而感到悲哀。中国的应试教育与印度相比其实大同小异,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学习往往是机械的、麻木的、被动的,并非出于兴趣,而仅仅是迫于各方的压力。最痛苦的是,初中、高中各种娱乐活动被限制,从早到晚仅剩下学习,仿若泥土里蠕动的蚯蚓,鲜少见到阳光,只知埋头苦钻。
在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后,笔者着实为兰彻倾倒,他的自由活泼乐观,他的天马行空、富于创造、高知远见,都深深令我震撼。他就像一束光猛然照入灰暗的现实,让人感到原来还有如此光明温暖的存在,而这阵温暖过后,冰冷又占据了身心,余下的是对短暂幸福的无限回味,更多的则是悲哀和惋惜:
为什么“我”身边没有兰彻呢?为什么“我”不是兰彻呢?
现今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每一个人自出生起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便总会被逼压着承受许多压力,从幼小便被灌入许多知识,以在未来就业时能竞争过别人为目标,把学习从乐趣变为了苦行,又有多少人能记得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呢?
我想,在现今的环境下,大多数人囿于分数,囿于排名,囿于对未来的恐慌,永远无法成为兰彻。
真希望有一天学校不再把学生当作机器人一样培养;不再有过多的补习、过多的压力让少年们去面对;家长们也不再把他们余生的希望全压给子女,将自己难以完成的愿望全交由子女来完成;而学生也不再将眼光局限于一时的竞争,把就业、财富、权势当作读书的目的。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一定会有许多的兰彻出现在我们身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