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解读

在这一章,释迦摩尼讲解了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如何来为人讲解金刚经?释迦摩尼说,是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就是心不住于相,心不为相所动。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一切有为的法门,都好像是梦幻泡影一样,也就是说各种相也都是像梦幻泡影一样,这些相都不是本性,不是实相,所以就是要这样来看待。

在这里释迦摩尼说了为人解说金刚经的要点,同时它也是自己如何践行践行金刚经的要点。这个要点也就是不住相,心不为相所动,这样的话也就是找到了那个本性了。如果住相,心为相所动,也就偏离了本性。这样我们人生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所谓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东西,它们不是本性,而是从本性中生出来的。就好比是人在做梦,人是本体,梦是人造出来的。好比水上有泡泡,水是本体,泡泡是暂时存在的东西。这样金刚经也就是指示人如何来悟到这个本性,悟到了本性再来察觉这些本性中生出来的存在,就算是比较真切的认知了。

所以现在自己觉得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方向,然后就是在这个方向上去回归本性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心应该是在变得越来越清晰,直到悟透。并且也在这个过程中来更深刻的察觉、作用现实世界。

【二】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三】译文

佛说:“须菩提,假如有人拿能装满无数的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无上菩提心,对这部经,甚至只对经中的四句偈,受持、读诵,并广为他人宣说,后者所得的福德胜过前者。应当如何为他人宣说此经呢?那就应当不执著于一切相,安住于一切法性空而不为法相分别所倾动?为什么呢?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的观照。”

佛到此说完了这部《金刚经》,长老须菩提、比丘、比丘尼和所有的优婆塞、优婆夷以及世上所有的天、人、阿修罗,听闻了佛说法之后,全都非常高兴,并且从此信仰、受持、遵守、修行这部经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金刚经》别解文义 B1.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
    了了无诤阅读 8,334评论 0 9
  • B1.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常修阅读 10,290评论 1 8
  • 这条路人很少,落叶很多,它通往俱乐部的距离比较短,它很安静,天气很冷,我一个人,突然脑子里出现了一句话,“下班了,...
    花想容玉行阅读 2,920评论 0 1
  • 蓦然想到,很久之前看到一些类似于一生一定要去某个地方或者做某件事情。那时候,我也还是只看看别人眼中的对远方的期待。...
    泠生阅读 1,675评论 0 1
  • 1、行高 ◆浏览器默认文字大小浏览器默认文字大小:16px行高:是基线与基线之间的距离行高=文字高度+上下边距一行...
    嗨黄先生阅读 1,535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