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实验室值班时,遇到一位老师正在和几位同学谈话。在旁边清点机器的我刚好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主题是关于一个学长毕业后工作的事情。
这个学长之前也在实验室待过,和老师关系挺不错的,他们经常在一起吃饭。到了大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自己出去找了一段时间,本身学的播音专业,由于自己的嗓音实在不行,想找份在电视台的工作,确屡屡碰壁。这期间他找到了一份与传媒相关的工作,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回学校和老师说了他的经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的一位电视台朋友刚好招人,老师想到了这位学长,学长觉得这是一次机会,想抓住它。
进电视台之后,播音他肯定是不行,让他用摄像机拍东西,他拍不了;用剪辑软件剪辑视频,他剪不了;让他写新闻稿件,写的还算凑合,可稿子写的太慢。新闻稿件在要求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有时效性的。现在电视台可都是需要采编播一体化人才,他自己发现胜任不了这份工作。电视台带他的老师也想帮助他,可也无能为力。最后,他还是自己主动离开放弃了。
回来后虽然实验室老师没说什么,他感觉自己对老师也挺不好意思的,那也没办法。如果之前他在实验室这几年时间里,能好好利用这里的资源,学拍摄,剪辑,后期处理。这个机会能抓不住吗?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预留的,即便刚开始它来到了你眼前,没有点真材实料,你也很快就会失去它。
电视剧《大染坊》不知道诸位是否观看过,里面有位主角叫陈六子,虽是个没经过诗书熏陶的"小人物",日后却成为了名震大江南北的印染界奇才。幼年乞讨时,曾偶然得到一位富人留学生的帮助,陈六子心里十分感激他。后来在青岛做生意时,遇到了资金周转的难题。再一次得到原来贵人的相助,帮他度过的了艰难的时期后,成功的开始经营起自己的染布事业。陈六子,虽然目不识丁,可是他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凭借这些民间的智慧得以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游刃有余,势如破竹。
如果陈六子在经商方面,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没有擅长灵活运用传统民间智慧的头脑,即便贵人资助他再多,他也不会成功。而终有一天,贵人会厌烦,他自己也会没面子,不好意思再找别人资助他。
晚清重臣曾国藩之所以能在27岁中进士、29岁入翰林,与主考官穆彰阿的赏识和提携是分不开的。在晚清那个时代,家里没背景,官场上没熟人,想要得到官位上的提拔几乎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未得到穆彰阿赏识之前,眼睁睁看着周围同事被提拔,自己的职位原地不动,没办法只有等待。穆彰阿之所以看重曾国藩,与曾国藩自己的才识是有直接联系的。他确实很有才,在翰林院自学很多知识,文章写的也不错。穆彰阿看准了他踏实的性格和过人的才识,才选择提拔培养曾国藩。其实,曾国藩能够考到翰林院,也已经在学位上证明了自己的博学多才,这才是他能让人赏识的资本之一。
如果他没点本事,没点擅长的地方(据说曾国藩在鉴赏诗画方面还是高人一筹的,得到穆彰阿的赏识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穆彰阿是个收藏家,曾国藩这点特长刚好投其所好。看来培养一份兴趣爱好还是挺有必要的,说不定什么时间就派上了用场了呢!)。那么即便他无意中得到升迁的例会,机会也会白白溜走。
很多人都说自己怎么遇不到伯乐,遇不到富人的帮助?那么在此之前请你想一想,你准备好接受贵人的帮助了吗?这份赏识你撑的起吗?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机遇,现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有自己的核心才能,就不必愁自己的才能没地方施展。关键你要问自己一句:我的核心才干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