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救守之心,未有不守无道而救不义也。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凡救守者,太上以说,其次以兵。以说则承从多群,日夜思之,事心任精,起则诵之,卧则梦之,自今单唇干肺(2),费神伤魂,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3),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行说语众,以明其道。道毕说单而不行(4),则必反之兵矣。反之于兵,则必斗争,之情,必且杀人,是杀无罪之民以兴无道与不义者也。无道不义者存,是长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虽欲幸而胜,祸且始长。先王之法曰“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古之道也,不可易。今不别其义与不义,而疾取救守,不义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使夏桀、殷纣无道至于此者,幸也;使吴王夫差、智伯瑶侵夺至于此者,幸也;使晋厉、陈灵、宋康不善至于此者,幸也。若令桀、纣知必国亡身死,殄无后类,吾未知其厉为无道之至于此也;吴王夫差、智伯瑶知必国为丘墟,身为刑戮,吾未知其为不善无道侵夺之至于此也;晋厉知必死于匠丽氏,陈灵知必死于夏征舒,宋康知必死于温,吾未知其为不善之至于此也。此七君者,大为无道不义,所残杀无罪之民者,不可为万数。壮佼、老幼、胎之死者,大实平原;广堙深溪大谷,赴巨水,积芦灰;填沟恤险阻,犯流矢,蹈白刃,加之以冻饿饥寒之患,以至于今之世。为之愈甚,故暴骸骨无量数,为“京丘”若山陵。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亦可以悲哀矣。察此其所自生,生于有道者之废,而无道者之恣行。夫无道者之恣行,幸矣。故世之患,不在救守,而在于不肖者之幸也。救守之说出,则不肖者益幸也,贤者益疑矣。故大乱天下者,在于不论其义而疾取救守。
【注释】
(1)禁塞:这一篇是兵家之言。它驳斥救守之说,认为主张救守就是阻碍了义兵吊民伐罪,助纣为虐。禁塞:就是禁止阻塞的意思。
(2)单唇干肺:古人形容说话非常多。
(3)以信其事:来申明所说救守的事。信:通“申”。
(4)毕、单:都是“尽”的意思。
【通译】
那救守之心,没有不是保卫了无道之人而救护了不义之人的。保卫无道之人、救助不义之人,那祸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给天下带来的害处没有比这更深重的了。凡主张救守的,首先主张以言辩劝阻攻伐之人,其次就是以兵力作后盾。游说别人非攻,就得先聚集力量作后盾,日思夜想,用尽心力精神,起床就说这件事,躺下就梦见这件事,从此就唇干舌燥、费神伤精地游说,往上说就称颂三皇、五帝的事业来使人欢愉,往下说就称说五霸、名士的谋略来说明这事儿。早上离开,苦苦告诫主张攻打的人,说尽了话来说明非攻的道理。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劝说都没有用,就只好用武力威胁敌方了。反过来,用兵力就一定会斗争,斗争的实质就一定是杀人。这是杀无罪的人民而让那些无道之人和不义之人兴旺。无道之人的存在,就是助长了天下的坏人,而天下的好事受到了抑制。虽想侥幸得胜,祸患却开始滋长了。先王的法令说“做好事的人得到奖赏,做坏事的人要受到惩罚”,这是从古至今的道理,不可更易。如今不分辨正义还是非正义,就极力主张救守,这不义就严重了,为害天下百姓的事没有比这更严重了。所以只主张攻伐不可以,非难攻伐也不可以,主张救守不可以,非难救守也不可以。要取,只有仁义之师可取。军队如果是仁义之师,那么攻伐也可以,救助自卫也可以。军队如果不是仁义之师,那么攻伐也不可以,救助自卫也不可以。如果早有义军,那么桀纣也不至于暴虐无道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吴王夫差、智伯瑶也不至于侥幸侵夺到这个地步;晋厉公、陈灵公、宋康王也不至于侥幸不善到这地步。假如让桀、纣知道一定会国亡身死、绝后无人,我不知他做无道之事是否能到这个地步。假如吴王夫差、智伯瑶知道一定会让国家成为丘墟,自己被杀害,我不知他做坏事侵夺无厌会不会到这个地步。晋厉公如果知道必定会死于匠丽氏之家,陈灵公若知道必定死于夏征舒,宋康王如果知道必定死于温,我不知道他们做坏事会不会到这个地步。这七个人大干无道不义之事,所残杀的无罪之人不可以万计。被杀害的、强壮矫健的、老的少的、才出生的人,充塞了平原、塞满了深溪大谷、阻塞了巨水,积尸填塞了沟渠,又让百姓奔赴险阻,抵挡刀剑,加上冻饿饥寒的祸患,以至于到了今天。混乱之君就这样干得愈加厉害,所以暴露的尸骨数不胜数,将死尸用土堆筑起来做成“京丘”,像山陵一样高大。世上的中兴之主与仁义之士,深深顾念这种情况,既痛心又悲哀。考察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有道之人被废弃,而无道之人恣意妄行。无道之人妄行,他们很幸运。所以世上的祸患,不在主张救守,而在于不肖者有这种无义兵攻伐的幸运。救守的论说一出,那不肖之人就更加幸运了,贤者就更加疑惑了。所以大乱天下的,就在于不区别攻伐与救守的正义与否而盲目地极力主张救守自卫。
【学究】
战争存在不可避免,这是人类发展随形而至的行为。这篇文章不再坚持说战争的对与错,而是告诉大家战争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正义而战,那必定是要竭力拥护;假如为了非正义而战,也就要想方设法阻止战争发生。这就是本篇文章核心要旨
战争只是一种平衡各种力量的行为,这种行为必定出自于统治者思想。不战而战是上策,但阻止战争之前想要夯实自己力量才是根本,也就是告知对方自己不是怕战争,而是一旦战争启动必定让对方兵败如山倒,再也没有回头机会。通过外交政策让敌方望而却步,最后形成彼此平衡格局。如果一味阻止战争,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看到这篇文章想起我们和印度朗洞之争,就看出了我们现在战略家的高超技艺,一边用外交力量告知对方非正义战争的结局,一方面全力以赴准备战争的所有资源,布局战争形态,做好一切战争准备,最后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的战争智慧。
文章说到七位因为非正义战争导致的悲伤结果来提醒大家,如果知道自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还会发动战争吗?这种假设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是不可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总有为正义而战的人,也有为非正义而战的人。这是第三者角度的看法,对于本人来说,都认为战争就是为了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辩证的看,人处于正义和非正义在于自己对事物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为客观而战才是真正的正义之战。
在中华历史上看,战争始终是不祥之事,万不得已是不能发动战争的,所以我们国家历史上都不是好战民族,但也不怕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战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