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表弟来我家,说是因为舅舅和舅母吵架,舅母离家出走,舅舅就干脆把门锁给换了,表弟也就没钥匙回家。
表弟有鼻炎,今天还流鼻血了,我妈就给舅舅打电话,让舅舅带表弟去医院看。
舅母和我们说,“就应该让他多管管,让他陪去看病,以前什么事情都推给我,他一身轻松,我却又忙又累。”
不禁让我想到,在中国家庭中,爸爸通常处于缺失的状态,称为“丧偶式育儿”。
很多妈妈背后都站着一位缺位的隐形爸爸,妈妈一人可以承担起抚养孩子的全部责任,累到几度想要崩溃,爸爸却冷漠无视,没有提供帮助。
生孩子是女性被赐予的能力,生产的疼痛已经足够折磨她们的了,照顾孩子应该是夫妻双方的义务,然而爸爸却做不到像妈妈一样地照顾孩子。
比如,孩子在半夜哭泣,爸爸不会帮忙,而是嫌吵让妻子赶紧去红孩子;
妈妈要操心孩子一天到晚的吃喝拉撒,还得辅导孩子写作业;
男性要拼命工作,工作上的劳累导致他们回到家不想要再继续照顾孩子,这就成了“丧偶式育儿”。
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单纯有妈妈的关爱、陪伴和教育是不够的。
著名的教育家格尔曾提出:“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着一种特殊的力量”。
妈妈是温柔以待的教育方式,而爸爸擅长培养孩子的独立和探索精神,建立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爸爸作为孩子生命中接触的第一个男性角色,男孩更容易模仿其男人气概,女孩可以接受关于异性相处的引导。
所以,爸爸在育儿中的角色,是母亲无可取代的。
爸爸和妈妈相辅相成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