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2016年4月分开始读的。当时写作上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有点急于求成,我也在看一些略有名气的作家分享的写作经验。里面的书单有这本书,也还有其他的,不过我只选了这一本读。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说一说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一、写作者写作习惯的培养。
主要是两个练习:
1.早晨写作。
2.预先安排时间写作。
为什么要做这两个练习呢?
1.作者认为早晨写作,更能让写作者发现自己的风格。“因为天才的根源是无意识而不是意识。”早晨起来,大脑中没有经过外围世界的影响,所以写作会更加显现出作者本人的风格。
2.写作本身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想要急于求成,立竿见影地写出东西,那必然是会遭受挫折的,不光是写作这一件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另外作者在文中说,既然承诺自己要在某个固定时间进行写作,就一定要去执行。因为“你的承诺事关荣誉。”如果以上这两个练习都无法进行的话,那倒不如放弃写作。“你对写作的抗拒实际上要大于你写作的愿望,迟早你都会找到其他途径释放你的精力。”
写作每天要去坚持。这个观点我很认同,但必须早晨写,或者必须某个固定时间写,我倒觉得这个可以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深夜等这个世界安静下来时才有灵感写作,比如鲁迅先生。还有一些人是要凌晨四点多起床才写的更好,比如季羡林先生。只要坚持每天写,时间上根据情况处理就好,毕竟现在专职作家少了,大部分写作者都是“斜杠青年”。
二、写完以后如何阅读自己的作品
大多数写作者写完自己的文章之后都会先读一读的,反正我在发出去之前至少读两遍。怕出现错别字闹笑话,不过还是会出现错别字的。
在读自己作品的时候,除了检查错误,还需要“用批评的眼光阅读你的作品。”“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把所有的疑问标明,找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要给出自己具体的写作建议。”
我以前写故事的时候,会很直接的用一句话表明这个人的感受,后来我看了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上面说写东西不能太直接,要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比如:天气真冷。我们不能写“天气真冷。”而是应该写“我从屋里出来,刚呼吸外面的空气,鼻子立马一阵酸痛,嘴里呼出的气体,瞬间变幻成白色的小花,一朵凋零一朵又盛开……”
通常为了锤炼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作时最好不要看太多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家的书。因为“从长远来看,正是你自己的品位和你自己的判断力,才能让你跨过那些陷阱。你越早学会自己驾驭自己写作特点,你的前景就会越好。”这段话是书里的观点,我个人现在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制,不过有一点是真实的——笔下文字的风格,真的会受自己读过的书的影响,尤其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我读张爱玲的小说,第一次读就读出了《红楼梦》的影子。后来读张爱玲的散文才知道她十分酷爱读《红楼梦》。
三、写作者的状态
“绝大多数作家之所以著述丰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简单健康的日常生活,只是偶尔放松娱乐一下。”
一个写作者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撑的。写作就像马拉松,不是短时间内进行冲刺的大量工作。保持一个良好的、持续的、令人满意的状态才能够朝一个伟大的目标稳步地、不间断地进步。
灵感来自于生活,写作素材来自于每天像孩子般对这个世界的探寻。写作者要让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为他所用。
有些时候总会感到想写某些东西,但是却力不从心。没有经历过,或者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写起来自然是费些力,这本书中的观点是“小说家应该只处理他力所能及之事,无论是字面上还是修辞上。”笔力不够,不要逞强,我最喜欢真实质朴的文字,比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她从她的世界里所得到的点滴体会一一记录,我觉得就非常好。写作者“只要写作时头脑清晰,思想诚实,就不会落入俗套。”
“诚实是保持作品连贯性最好的源泉。”
四、写作者的休闲方式
我不是专业作家,我的休假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了。不过呢,我每天都会给自己留出时间发呆。这是我的必修课,一天不发呆就会觉得今天脑子没有发挥太多作用。这个世界信息太多啦,导致人有时候真的很难集中精力,一会不是被这个吸引看一眼,就是被那个吸引瞅一瞅。早晨或晚上下班坐公交车就是我的发呆时间,我尽量不看手机,让自己的脑袋自由畅想,不过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构思故事。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独处方式。
沉默对于作家来说一种非常好的休闲方式。孤独对作家来说是一种常态,如果你想要,或者已经步入作家的行列,那么你准备好孤独了吗?
最后以这本书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来看。
“真正的天才可以终其一生都不曾认识到他是如何写作的。他只知道,有时候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和后果孑然独处,忍受寂寞,有时候浮想联翩,呆坐终日而无所事事。”
写作就是很长的,孤独的旅程,作品就是作者从这段旅途中看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