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街坊邻居的眼中,叶婆婆的日子是美气又幸福的。
她和老伴儿都有工资,吃穿不愁。她老伴儿是某局的副局长退休,慈眉善目的,认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大好人。她暖和时早上在广场打太极,天冷的时候傍晚练,回家换衣服的功夫,老伴儿就把饭菜做好,端上桌了。
她的家庭是和睦安定的,儿子、媳妇都是公务员,最主要的是儿媳妇儿对她极好,这是最让一帮打太极的老头儿、老太太羡慕的。冬天的袄,夏天的裙,春秋的毛衫,但凡同龄人眼热的衣服、鞋子,都是儿媳妇给买的。
大家都见过她的儿媳妇儿,在政府部门工作,豁达、开朗,见人大老远就笑着打招呼“大姨,您出去转转?”“叔,又去遛弯儿了?看您精气神真好!”……
叶婆婆刚开始练太极的时候,她儿媳妇儿陪小女儿在广场放风筝,人家大大方方的过去和一帮老人打招呼“叔叔阿姨们好,我妈年纪大了,多照顾我妈,谢谢各位叔叔阿姨啦!”让一群长期受儿媳妇冷落的老人们谈论了很久。
平时叶婆婆也都是乐呵呵的,跟大家伙儿说她的幸福:老伴儿贴心、明理,不让操心;儿子忠厚、孝顺,事业有成;儿媳妇比儿子还孝顺,没啥心眼儿,大大咧咧的;大孙女上大学,当上了学生会干部;小孙女学习好,每个学期都是第一名。
可是每逢过年过节,叶婆婆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她还有一个女儿的,也是她千娇百宠养大的,在她泪水涟涟的一再央求下,就是不改主意,大学毕业找工作,跟家里商量都没商量,就随着一个广东同学去了深圳,任叶婆婆百般劝阻,执意嫁给了那个同学,从此很少回家了。
钱倒是也没给家里少要,理由很充足:你们赚工资呢,不能给哥哥嫂子看着孩子,还把工资都给他们,你们不能重男轻女!
结婚要嫁妆,结婚时间不长,要买房子,小城里的工资对深圳的房价那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二十八万给闺女打到账上,闺女还不满意,又心安理得的“借”了哥嫂二十万,迟迟不还,还是老两口实在看不下去,把钱给了儿媳妇,说是闺女还上的。可这样,老本儿也没了。
闺女不到两年又生孩子,她怀孕时间不长,叶婆婆就兴兴头头的抛下家里的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孙女,去伺候闺女。后来外孙刚过一百天,叶婆婆就回来了,本来白胖的脸变得蜡黄,人整个瘦了十几斤。
起初,谁问都说“水土不服,吃不惯南方的菜。”时间长了,她终于忍不住和家里人哭诉。
跟女婿语言不通,习惯不一样。为了让女儿安心养胎,任劳任怨刷锅、洗碗、炒菜、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可女婿总嫌弃饭菜做得不合口,碗没刷净,地擦的不好。
闺女坐月子时,亲家倒也去了,除了逛街就去棋牌室打麻将,啥都不干,还挑肥拣瘦。她稍加抱怨,闺女还说她事儿多,挑拨他们婆媳关系,女婿说她对亲家不尊重,瞧不起人。
她在家里哪过过这样的日子?平时,中午老伴儿接小孙女,儿子、儿媳妇下班跟老两口吃顿饭。儿媳妇也是买肉、买菜的,回来了如果饭菜没做好,赶紧换衣服帮忙炒菜。还经常说:“爸妈给我们接孩子、做饭,让我们能踏踏实实的上班,多省心!”
叶婆婆在女儿那里呆了不到一年,憋了一肚子气,和亲家干了一架回来了,从此下定决心再也不去深圳。
闺女结婚十年了,回来也就两三次,每次都是她准备一堆吃的用的,连牙膏牙刷、拖鞋袜子都给他们买好。闺女一家回来了,心安理得坐在客厅里,吃着提前准备的水果点心,她和儿媳妇在厨房里忙活着炒菜做饭,等她和儿媳妇上桌,闺女一家已经吃饱喝足,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儿手机了。
去年春节,闺女一家又回来了。
大年初二傍晚,儿子去机场接机。第一顿饭,儿媳妇在饭店里提前订好了饭菜,一家人欢欢喜喜吃顿饭,儿媳妇就回自己的小家了,“妈,您和妹妹多亲热亲热,我和孩子们就不过来闹您了。”
没有儿媳妇帮忙,叶婆婆和老伴儿伺候着闺女一家吃喝,很累!闺女见儿子一家不过来“妈,我嫂子咋不过来做饭?回来了两三趟了,也不请我去他们家坐坐。”拉起沙发上的女婿和在屋里“狂欢”的外孙“爸,开你的电动汽车,送我们去哥哥那边瞅瞅!”
叶婆婆和老伴儿刚刷洗完碗筷,正捶着酸疼的腰打算休息,“大晚上的,出去转悠啥?别去了!你哥嫂也就过年歇几天。”但拗不过女儿,只好陪着去。
他们过去的时候,儿子正和小孙女下五子棋,大孙女打算明年考英语六级,正学习呢,儿媳妇在书房里看书。
闺女跟女婿像是去“视察”的,趁着儿媳妇洗水果的功夫,把各屋转一圈,看看家具家电,看看书房,摸摸摆件,连每个洗手间都打开灯看看,满眼都是羡慕。
转了一圈,闺女坐在沙发上啃着水果,阴阳怪气,“哟,你们一家四口,在这小地方,住四室两厅还带书房的房子,不要太舒服!这要在深圳,得是亿万豪宅了!”闺女看一眼正拉着孙女们的手说话的老两口“爸妈,你们也太偏心了,我买房才给添二三十万,给俺哥买这么大的房子!”
“别乱讲,这房子是你哥嫂自己花钱买的。”叶婆婆的老伴儿不高兴地说。
闺女一听就不干了“他们自己买的,他俩就是小公务员,一个农村里出来的柴禾妞,哪来的钱?”
儿子刚想说话,儿媳妇拍拍他的肩,笑眯眯地说:“芳芳,我结婚时,你那会儿还上初中,家里就一处平房。”她看一眼公婆“我生了老大,平房里冷,想买集中供暖的楼房,爸妈说你上学要花钱得替你存钱,我和你哥,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买了现在爸妈住的三室两厅,自己掏钱装修了,你和爸妈一块儿住进去的,咱妈没跟你说?”
儿媳妇神态平静,眼神凌厉“后来各单位鼓励创业,我好说歹说‘借’了咱妈的钱,和同事开了个小工厂,可不就赚了钱了嘛,除了还给咱妈的钱,还买了个门店。门店租金连年涨,虽然后来单位不允许办厂了,我也有钱买房买车了。要说这钱呀,的确是好东西,可是得靠自己努力呀,不能光想着‘啃’老人的。”
“什么叫‘啃’老人的?爸妈的平房呢?得有我的一份吧?”闺女气急败坏。
“我还没死呢,你就来分我的家产。”好脾气的老伴儿怒了“咱先不说,你哥上中专花了多少钱,你上研究生花了多少。你这么多年,要了家里多少。咱就说,你回报了我和你妈什么?我心脏不好,需要做心脏支架,马上要做手术,你哥给你打电话,你说要去问专家,放了电话。你哥伺候我,血压高都犯了,你在哪?去年,你妈脑血栓住院,你嫂子请假,在医院伺候了十二天,你妈啥毛病也没落下,给你打电话了吧?你回来了吗?”
闺女理直气壮“我不是工作忙,离家远吗?你们就是重男轻女,我不管,平房我得分一份,你们得给我钱……”
儿媳妇笑了,神态自若“那,给你之前,先把你欠我的还上。”她打开手机“这是手机银行的转账记录,我,借钱给你的,记录,48万,啥时候还?”
女婿不干了“妈说,早替我们还了你那20万,爸妈那钱不用还的!”
儿媳妇眼神都没给女婿一个,用警告的眼神看看老两口,鄙夷地看女儿一眼,逼视着女婿,“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你姓什么,自己不知道?有你说话的份儿?转账记录是法律依据,你研究生毕业的不懂?你们还了?转账记录呢?”
老两口看着气场全开的儿媳妇,看看张口结舌的闺女两口子,看看坐在沙发上喝茶的儿子,再看看眼神清冷的两个孙女,张张嘴啥也没说。闺女那么大老远,养老还指着儿子、儿媳妇呢。
闺女第二天要走了,儿子和儿媳妇准备了土产送他们坐机场大巴,看上去礼貌周到,只是没有什么热情。
叶婆婆老两口也不敢跟女儿说,其实那二十八万块钱,是老伴儿给儿媳妇的现金,他们不会在手机上操作,让儿媳妇给女儿转账的。年纪大了,不敢得罪儿子、儿媳妇了。其实这样也好,省得闺女再回来说些有的没的。
今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儿媳妇给她和老伴儿买了新羽绒服,一早拎过来,让楼下的王奶奶看见了,又是一通夸。儿媳妇匆匆忙忙还要去上班,临走告诉她,孩子们都放假了,中午两个孙女做饭,他们就不过来吃了。
叶婆婆一边收拾屋子,一边想,不知道前天给闺女寄的茴香,给外孙寄的葫芦到了没有,一会儿得打个视频电话问问。
女儿很喜欢吃茴香,可是深圳没有卖的。
外孙去年来,说喜欢在葫芦上画画,她今年在平房里种了,在屋里慢慢晾干,一点点去了皮儿给寄去了。
母亲的心总是牵挂着自己的儿女的,不管他们对自己咋样,不管他们孝不孝顺,思念仍然留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