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问题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今年年初,我开始做各种记录,月计划记录、收支记录、时间记录,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数据记录下来。感知会有偏差,但数据不会。
经过八个月的记录,我对自己的工作节奏、生活状态、财务分配逐渐清晰起来,像是找到了最舒服的节拍,进入到生活工作井然有序的状态。我知道我五年的规划、一年的目标、月度的计划和每天的安排。
这种能俯瞰到自己阶段人生的全局感觉难以名状。就像在荒野中,爬行动物不知道前方是什么,还有多远能达到水源或者捕食到猎物。但是,在天空中飞翔的老鹰却能俯瞰到全景,什么时候滑翔、什么时候俯冲都了然于胸。
这种良好的掌控感都要归功于数据记录。在做每个月的总结的时候,我都会根据月初定下的分解要素给自己评分。一月6分,二月5.75分,三月7分,四月5分,五月7分,六月4分,七月5.75分,八月是我得分最高的一个月,8分。
单从数据上来看,这种记录很傻也很无趣。但是,数据是有生命的,数据也是会说话的,而且是实话。零散的、间断的数据并没有什么用途,只有当数据被连续记录,并且整合起来时才能发挥出重大作用。比如,单看六月的4分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把它放到整体里观察的时候它就成了最低分,而最值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中学数学函数题不就经常考最值吗?其实就是在启发我们动态事物中,我们需要关注最值状态。这才是我们学数学的真谛:用数学的思维去看世界,往往能看到本质。好吧,扯远了……
六月的最低分,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分析了原因,然后在七月进行了改进,结果调整过猛又失去了平衡。继续在八月调整,这次终于找到了平衡点。
这种记录方式,并不稀奇。繁盛了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就以坚持记账为家族传统,每个孩子都必须从小养成记录的习惯。
如前文所述,我的记录不限于精力管理,也会融入到财务管理。尽管我的理财课老师说「记账是违背人性的方式」,但是我还是从这个习惯中获益良多。
同样的,收支记录也必须长期连续记录才有参考价值,因为规律的呈现是需要量去堆积的。八个月的记录数据,让我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资金流向。哪些地方高了,哪些地方低了,固定开支大概会有多少……经过几个月的分析和调整,基本就能将无意识的收支内化成有意识的支配。就像调节淋浴器的冷热水一样,不断微调,最后调到一个自己最适宜的水温。
记录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细致,而是从记录中观察到现象,显化出规律,然后进行修正。当你看到问题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而记录就是发现问题最好的方式之一。